APP下载

徽州民歌的传播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1-19魏慧莉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徽州民歌音乐

魏慧莉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民歌诞生于文化浓郁和风光秀丽的徽州大地上,其发展传播与徽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学开始,贯穿了从宋(1121)到清宣统三年(1911)的历史长河中,涵盖了艺术、建筑、经济等多个领域。徽州地区山多、人少,且人们之间流动的规模较小,在这样一个安逸宁静、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徽州民歌以其丰富的形式和独有的内容反映着普通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诸多艺术形态的一种。它作为徽州民间音乐的基础,流传于徽州社会最底层,它是徽州民间音乐最具有基础意义的部分,因此它表现的最活跃,也较少受徽州当地的程式约束。[1]

20世纪50年代末安徽省文化局和安徽省群众艺术馆曾编辑出版过《安徽民间音乐》一、二集,可惜的是其中并无一首徽州民歌的记录,徽州地区成了一个“无声的世界”。然而,历史上徽州地区并不是“无声的地区”而是少有的弦歌遍地、乐声彻天的地区。1851年太平军起义,并在数年内占领江南大部,1854年太平军进占徽州,近千年来积淀的文化遭受致命一击,徽州及徽州文化也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1980年《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启动,全省性普查、收集、记谱、演唱民歌活动恢复,从而使得徽州民歌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1988年由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安徽民间音乐》第三集中收录了大量徽州地区的原生民歌。

一、徽州民歌的传播现状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区一种古老的民俗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含了山歌、采茶歌、情歌、怨歌、征兵歌、儿歌等多种体裁,因其朗朗上口和实用功能,一直被广泛的传唱。徽州民歌作为徽州地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精粹,当下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2008年被成功的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这是徽州民歌得以从国家层面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各种“现代主义”的影响,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濒危、断代甚至是消失的危险。同时,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各种冲突和矛盾也不断的显化。

(一)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变

徽州民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它的生存发展自然离不开人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古徽州人们朴实和恬静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留下了多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徽州民歌。但近年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徽州当地的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许多居住在田间山头的徽州人逐渐向城镇转移,再加之年老一代的民歌传承人相继离世,年轻一代对徽州民歌的严重忽视,其在进入城市生活圈后,逐渐的开始接纳都市文化,徽州民歌不再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和兴趣所在,使得徽州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促使徽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徽州民歌的创作方式可能消失,整个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可能中断甚至是消失,情况令人十分担忧。

(二)徽州民歌的搜集现状

由于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徽州及其外域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徽州地区没有民歌,是个无声的世界。可是,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感到奇怪,这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自己地域的民歌。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音乐文化的研究工作者们开始投入到徽州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中。然而,在搜集民歌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徽州民歌的方言种类较多,对于研究工作者来说,要搜集民歌,就必须克服方言的障碍。同时,徽州民歌搜集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他们年龄上的老化,有的早已经离世,有的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意接受采访,甚至有的选择躲避,这给搜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徽州地区大多山路崎岖,而一些最原汁原味的民歌往往处在最偏僻的地方,在当时交通工具缺乏的年代,使得民歌搜集遇到了诸多困难,从而使得徽州民歌这些动听的旋律陷入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也让原本品种繁多的徽州民歌数量逐渐的减少。

(三)徽州民歌的肆意改编

艺术化的民歌改编可以将民歌艺术的内涵和审美特征进行重新审视和挖掘,将民歌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延续传统民歌的艺术生命力[2]。然而,目前很多人对徽州民歌进行大量的改编工作,比如利用爵士风格给徽州民歌伴奏、将情歌肆意的篡改、亵渎使其变成低俗乏味的音乐,甚至还有一些将比较深情哀伤的歌曲改编成节奏比较欢快的歌曲等等。这些改编与创新完全忽视了徽州民歌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音乐内涵,误导了一部分人对徽州传统音乐的认知。这是对徽州民歌生存环境的又一种破坏。而且在文化逐渐趋于同质化发展的现今,徽州民歌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对于徽州地区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对徽州民歌没有丝毫兴趣,更加不愿参与到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

由此可见,徽州民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传播状况令人堪忧,探寻徽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道路已经迫在眉睫。

二、徽州民歌文化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的民间歌曲。[3]从古至今传播的人员主要是本地的普通百姓通过口头传播。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徽州民歌的传播者,而且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都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流露,可以说是生活教会了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正因如此,才会在民间产生那么多的歌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传统民歌的产生、发展、传播必然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现代人采取一些措施让其在生命结束后依然存在。

(一)传播重视不够,传播意识不足

徽州民歌的产生和自身发展源远流长,一直沿着一条民间自生自灭的路线,民间性和自发性一直伴随着徽州民歌的起伏兴衰,而这一传播、发展的特征也决定着徽州民歌的传播很难主动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4]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徽州民歌保护与传播机制,既没有专人重点负责,也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从而使得保护与传承、传播工作处于一种民间爱好者及传承人自发的一种状态。再加上现在大部分徽州人一直深受“程朱理学”的传统思想影响,多重文尚理,对徽州民歌表现的比较冷漠和忽视,其文化自觉、文化传播意识明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徽州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与传播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传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又由于徽州民歌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色,这对民歌的专业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熟悉徽州文化的复合型的民歌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使得徽州民歌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使得很多人对徽州民歌只能当一种娱乐性节目消遣,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三)徽州民歌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够

在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于徽州民歌很多潜在的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在教育领域中,有关徽州民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徽州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实际驱动力;在民间资源中,一部分徽州民歌仍然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亟待进行整合利用;在传播方式上,对徽州民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不够充分,开发力度还不够,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产品体系。

三、加强徽州民歌文化传播策略

(一)加强对徽州音乐文化内涵挖掘,扩大徽州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

从事徽州民歌传播的工作者,应加强对徽州民歌内涵的挖掘工作,同时,充分了解广大受众群体对音乐文化的审美观、易于接受形式、对音乐文化的期待等。积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不断汲取外来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和优势,不断创新徽州民歌传播形式。并加大对徽州民歌传播的投入力度,促使徽州民歌朝着广大受众群体“易学、易懂、易发展、易传播”的方向发展,从而扩大徽州民歌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徽州音乐文化传播的整体效应

建议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意义,从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高度的支持,加大对徽州民歌网络传播和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机制。集中各方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整合徽州民歌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徽州文化专门研究单位掌握的资源,通过搜集、记录、建档、归类、保存等实现对徽州民歌的网络化传播。同时,为确保相关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相关负责人还需对原有文献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对徽州民歌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归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音视频、文字、图片为主的多媒体资料数据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徽州民歌进行永久性的存储,并上传徽州民歌所掌握的精湛唱功和艺术知识,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将原汁原味的徽州民歌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促使人们更好的掌握徽州民歌的内涵和唱歌技巧,从而唤起人们对徽州音乐文化的自豪感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供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的智力支撑

传承人是徽州民歌的载体。传承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传承人在,徽州民歌才能得以继续发展与传播,由于目前徽州民歌的传承人大多数已经离世,因此,应建议政府重点关注徽州民歌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定期对他们开展上门慰问、健康体检、物质赠与等活动,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民歌艺术的研究中。同时,还要邀请这些传承人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记录并保存录音录像,为切实做好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工作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应鼓励并提倡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并与徽州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的实际生产力;地方政府应借助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为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传播培养一批热爱徽州文化、具有较强责任心、专业功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民歌研究者、传承人及爱好者,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保持他们对徽州民歌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积极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的新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在社会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形势下,徽州地方政府应大力促进新兴文化产业与文化之间的大力融合,这样既保存了徽州民歌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同时又为徽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收益。将徽州民歌作为徽州地区的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发展,各旅游景区可以成立演唱组合或者民歌演唱团,定期组织徽州民间的各类民歌活动,让游客都参与其中,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徽州音乐文化所具有的韵味和特色,同时,也让徽州民歌传播的范围更大,受众群体更多,也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徽州民歌在人们群众中的影响力,使其在无形中的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徽州音乐是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徽州音乐文化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深入了解徽州音乐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徽州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正确道路,有利于增进徽州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徽州音乐文化内涵,这是推动徽州音乐文化传播、提升徽州音乐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影响力的主要纽带,因此,我们要用战略的发展眼光看待徽州音乐文化,提升徽州人的传承意识,并在当地政府的政策下,在徽州音乐文化传承人和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让情感真挚、内涵丰富、语音优美的徽州音乐文化能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猜你喜欢

徽州民歌音乐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穿花衣 唱民歌
走徽州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