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高县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纪实
2019-01-19薛志光赵秀芳张殿宝
薛志光,赵秀芳,张殿宝
(阳高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山西 阳高 038100)
1 基本情况
阳高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属海河流域永定河上游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 668 km2,现辖7镇5乡共243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万人。2018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 730元。
阳高县地处塞北,地形复杂,十年九旱,风沙大,降水少,年降水量仅有400 mm左右,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到全年的70%~80%,年最大温差达65 ℃。这种以山区和丘陵区为主的地形条件,降水少又集中的水文条件,年内温差大的气象条件,致使阳高县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治理风沙、控制水土流失,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艰苦不懈的努力。
2 水土流失现状
阳高县水土流失主要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风蚀主要为吹蚀、磨蚀和堆积埋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 246 km2,占总面积的74.7%,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5 500 t/km2(其中风蚀模数2 500 t/km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78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3%;中度303 km2,占24.3%;强烈514 km2,占41.2%;极强烈251 km2,占20.1%;剧烈100.7 km2,占8.1%,全部集中在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水分、养分和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除水蚀外,风蚀也是当地表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县域内大风日数多,且多发生在无植被覆盖、地表干燥裸露的冬春季节,所以在大风天气尘土飞扬,弥漫的沙尘被风直接吹入河道,增加了河道输沙量。风蚀与水蚀交替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危害,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大量流失的水土,使流域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直接影响京津地区人民生活用水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3 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阳高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连续性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张凤林、高进才为代表的大泉山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创了一条治理水土流失的路子。毛泽东主席1955年专门为此作了批示,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榜样,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阳高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3.1 新中国建立初期群众自发治理水土流失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百业待兴。多年的战乱和乱垦滥伐,致使土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为了保护耕地,控制水土流失,群众开始自发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群众水土流失治理出现了小的高潮,出现了大泉山这个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经过多年的实践,大泉山人总结出了挖鱼鳞坑,修水平阶,打土谷坊,培沟边埂,建排水渠、蓄水池、澄沙池,打沟头埂的坡沟治理八连环模式。
3.2 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列入重点水土流失治理阶段
1983年起,阳高县被列入全国八大片重点治理区海河流域重点治理县,共分两期20年,先后治理小流域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 km2,涌现出了以致富山、十二连山、元山为代表的精品小流域。这一时期治理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规划、集中治理,国家补助、群众投劳”,改变了过去群众自发治理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从而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
3.3 21世纪初,进入因地制宜、规模治理、注重经济效益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从2000年开始,阳高县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县,2002年又实施了首都水资源项目。两大项目的实施对于阳高县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0—2018年省水利厅下达给阳高县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建设内容为:小流域治理1.123万hm2,建水源工程641处、节水工程408处,总投资11 030万元,其中小流域治理投资2 317万元、水源工程投资4 655万元、节水工程投资4 058万元。该项目已全部按计划完成,并通过了上级验收。
首都水资源项目一期工程共实施了3个年度(2002、2003、2007年度),完成的建设内容为:综合治理面积近150 km2,其中机修水平梯田166 hm2,营造乔木林280 hm2、灌木林4 873 hm2,人工种草282.6 hm2,建苗圃21 hm2,封禁治理9 339.2 hm2,建土谷坊276座,修沟头防护埂63 km、道路141 km、护地坝12 580 m,道路绿化59.4 km。该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3月通过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竣工验收。
3.4 十八大以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进入将水土保持工作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阶段
十八大以来,阳高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业紧密结合、与发展经济林紧密结合、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开创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创造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业绩。
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的实施,全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后全县现有经济林1.2万hm2,其中仁用杏0.667万hm2、大接杏0.533万hm2。该项目对有条件的经济林配套了节水灌溉工程,保证了经济林的高产稳产。仁用杏平均单产1 875 kg/hm2,年产值2.25万元/hm2;大接杏按0.333万hm2进入盛果期算(0.2万hm2为新栽植和已老化果树),单产18 750 kg/hm2,年产值9万元/hm2;全县仅仁用杏和大接杏年产值就达4.5亿元。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6.76 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21.69 km2、水保造林545.93 km2、种草20.93 km2、封山育林58.21 k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9.93%,森林覆盖率达到27.1%。
4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条措施
4.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治理效益
根据阳高县自然地形特征和气候条件,我们把全县分为三大不同类型的治理片区,分别是西北部土石山区、中部缓坡丘陵区和南部桑干河谷地区。
西北部土石山区地形特征是山高坡陡、沟道泥沙较多,规划方案为:山脚线以上主要进行封山禁牧;山脚线以下的洪积扇裙区,气候适宜,地下水丰富,非常适宜杏树的生长,因此在这个区域规划了50 km长的杏树经济林带。
中部缓坡风沙区土层较厚、沟道纵横,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我们将该区规划为以生态林为主的“百里生态旅游长廊”,规划治理面积达3.3万hm2。
南部桑干河谷地区地形较平坦,水量较充沛,规划为苹果、葡萄等经济林区。
有了全县的大规划,全县所有水保生态项目都有序地安排到规划区内,小流域连接成大治理片,集中连片治理,发挥了规模效益。
4.2 部门联动,共同推进,集中资金办水保
为了尽快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避免工程乱撒胡椒面,县委、县政府要求各部门,凡是和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项目,必须在尊重项目要求的原则下,全部集中到全县的生态旅游大规划中,各部门联动,统筹资金,使有限的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水利、林业、交通、畜牧、土地开发等有关单位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水务局负责小流域治理工程,林业局负责荒山造林和道路绿化、美化工程,交通局负责道路工程,扶贫办负责生态移民工程等,各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共同为打造阳高秀美山川作出了贡献。
4.3 多轮驱动,广筹资金,社会力量搞水保
近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为了尽快将阳高打造成“四季花果乡”“养生长寿地”“北京后花园”,克服上级投资项目较少、县级财政困难的不利因素,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融资办法,先后引进了北京、大同等多家实业公司,投资阳高的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已建成的有杏泉峪生态园、玉安生态度假岛、佳润生态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等。这些公司将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丰富了阳高的旅游资源,又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阳高县的水保生态建设开创了新的途径。
4.4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促进项目规范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合理规范,县水务局在遵循省、市项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制度,以促进项目的规范化建设。
(1)选择施工单位,实行招投标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县水务局委托招标公司对工程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选择资质合格、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完善的施工队伍,以保证工程质量。
(2)规范项目操作,工程管理实行监理制。为了规范项目操作,在工程招标前选择监理单位,委托监理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监理通过巡视、旁站、平行检验等手段加强工程质量控制;通过审核进度款支付申请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通过审核承包人的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3)严格财务管理,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财务管理上严格实行“三专一封”制度,即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资金使用封闭运行。根据合同及工程进度,承包人提交进度款支付申请,监理审核申报工程量及资金金额,并出具工程款支付证书,再由工程建设项目部审核确认后拨付工程进度款。
5 结 语
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如今的阳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春天风沙日数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真正变成了宜居之城、康养之地、长寿之乡,也对实现首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锁定风沙,还京津地区一个碧水蓝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