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研究
2019-01-19文国伟
文国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对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制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在正确轨道上前进,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完成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在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末期,在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脱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超越实际可能,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轻视客观规律性,忽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党的八大后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奋斗目标。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邓小平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他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摆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首。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年党的八大作出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的基本方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逐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2018年GDP总量达到13.5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70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才是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此,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②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页。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方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73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二、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政治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期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得党和国家治理的民主气氛越来越浓,人民主体地位日益提高,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社会更加安定团结。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④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26-127页。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页。
第二,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20页。人民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而且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仅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是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
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页。新中国70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中国;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的要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
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宪法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按照个人意志来治理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985年提出“依法治理”并开始付诸实践;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思想;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是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三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四是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邓小平指引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了阐述,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并且明确指出:“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包括思想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党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指出:“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之,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页。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度时期我们片面重视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特别是政治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文化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败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特别是道德风气。所以,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两创”方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其主要观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过去长期使用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改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鼓励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开拓,强调党要按照艺术规律领导文艺,重视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视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指出文艺领域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开展反对错误思想的论争。这就是我们一直沿用的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两创”方法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方针,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两创”方法都是从我国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重要经验。
四、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我国几度出现“学潮”动乱,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因此,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989年2月26日,他又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又强调:“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1994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继承邓小平关于稳定的基本思想,明确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可见,历代党的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稳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把稳定压倒一切视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经验。
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02年9月江泽民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强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建设必须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确保政治稳定。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进一步积累了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正面教育和正确批评来反对错误思想的经验。”就是说,开展思想斗争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大搞政治运动、群众运动,更不能犯过去那种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那样会影响政治稳定,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怎样保持政治稳定呢?他强调,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使团结和稳定成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5-26页。强调了政治稳定。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原则。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一直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两个文明两手抓好、两手都要硬。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个文明建设“五位一体”。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高度,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在保护生态和环境方面有过失误,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强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强调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二是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防治;三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四是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五是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和抓手。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新中国70年的历史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尤其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并且把这“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之中。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最重要的根本保证,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最宝贵、最管用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