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高质量产业地标建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创新名城
2019-01-19徐峰周荣荣彭州红
□ 徐峰 周荣荣 彭州红
加快建设独具区域优势特色的标志性、标杆性、引领性的南京产业地标,是推进南京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及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建立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以创新引领的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具有重要的战略深远意义。
南京市产业地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产业地标特质凸显,产业链协同发展
2018 年,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17.75 亿元,增长25.3%,其中设计业销售收入占比76.45%,增长超三成。围绕台积电等优质企业,已集聚300 余家集成电路相关产业链企业;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达189.65 亿元,增长44.5%;总产量9.6 万辆,增长253.1%,居全省第一;软件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91 亿元,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软件、传感器、芯片、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有优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已达3648套,增长108.9%。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0 强城市排行榜”,南京位居第6,排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之后。
加快推进南京高质量产业地标建设,对于建立现代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南京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本文通过实际调研显示,但是像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存在总体规模实力偏小,核心技术缺乏及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为此,提出推进南京高质量产业地标的有效对策建议。
(二)产业创新平台体系支撑,空间布局形成
一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产业地标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及产服务平台支撑下,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南京软件和信息产业有新型研发机构73 家,占全市比41.6%,拥有“中国优秀软件产品”95 项;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等落户南京。
南京具有AI 基础理论研究及集成电路产业科教人才集聚及研发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则形成以南汽集团、南京依维柯、南京金龙、科腾、银龙等新能源整车、专用车生产龙头企业为代表;以乐金化学新能源、南京国轩(动力电池)、南京越博(纯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及配套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一核两翼多基地”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以江北新区的上汽新能源乘用车等“四大基地”、人工智能的“一示范、两中心、三片区”的产业集聚;以及软件信息产业的中国(南京)软件谷为主的“一谷四园”和生物医药“一谷五园”集聚区。
(三)政策举措扎实有力,推进机制日趋完善
一是营造优质发展环境。形成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明确目标任务及部门分工、分层推进机制的组织保障机制。同时出台《南京121 创新计划》、打造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等,加大政策性资源倾斜力度。
二是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布局全产业链。大力引进高端、稀缺专业人才,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对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从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规模产业化的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
“为了让这幅肖像更加具有戏剧感,我关掉了大多数的环境光线。然后,我选择了1/1000秒的快门速度,搭配高速的闪光灯照亮他。调好了我想要的光线后,我让Dylan面向光源站好,从一个略低的角度向上拍摄,从而使他看起来强势有力,有一种睥睨天下的霸气。”
三是引进高端人才,开辟人才培育绿色通道。加大产业发展急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特殊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重点支持。实施人才“掐尖战略”,制定专项引才计划,引进关键人物、顶尖人才。
四是统筹产业功能布局,力求实现错位发展。按照产业总体功能区定位,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一体两翼多基地”、新能源汽车“四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一谷五园”等,力求产业错位发展;紧扣产业地标培育重点领域,突出产业链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融合,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南京高质量产业地标建设存在问题及短板
从南京市产业地标发展实际看,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任务非常繁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整体实力强弱不均
一是部分产业地标整体规模实力偏小。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无锡、苏州、南通三市之后,且与排第三位的南通集产业规模差距百亿元以上。其中IC 产业整体实力偏弱,封测业发展滞后。2018 年,南京市集成电路封测业规模仅为8.4 亿元,在江苏省内排第六,落后于上海、西安、北京、天水等城市;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规模仅为60 亿元。
二是缺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与百度自动驾驶、阿里巴巴城市大脑、腾讯医疗影像、科大讯飞智能语音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比,南京本土的苏宁云商、途牛科技等人工智能及集成电路等缺少核心领先技术。
(二)资本市场活跃度不高
一是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像上海、广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设立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2016 年,西安就建立省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300 亿元。2018年,南京市在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设立1100 万元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等,力度仍偏弱。
二是南京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低。中国人工智能C 产业的50 家活跃投资机构均在北京(33 家)、上海(11 家)、深圳(5 家)等城市。产业地标所需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资本,风险投资及债券市场不够发达。
三是被调查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占比较高。从2019 年9 月调研看,90 家企业有51.22%的反映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缺乏
一是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滞后。像人工智能产业及集成电路等均缺少国家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名城比仍有差距。同期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90 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占比仅25.6%。
二是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不足。像集成电路产业链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的高端核心芯片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整车和动力电池研发创新能力不足,而电控的IGBT 等功率元器件大部分及核心部件的主控芯片和单片机,仍依赖国外进口。
三是高端创新人才缺乏。同期调研看,反映高端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产业发展主要因素的企业占比73.33%;51.1%的反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像江北高新区的台积电、紫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高端人才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同期调研看,从事产品核心技术像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控研发、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只有30 家,占比33.33%;具有高端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仅4 家,占比4.44%;认为制约产业地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占比为44.32%;缺少本地孵化成长的内生性龙头企业,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
(四)高端产品不足,产业链条尚不完整
一是“有高原、缺高峰”问题较明显。产业地标的细分领域尚未形成,缺少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拳头”品牌产品。像集成电路产业链条滞后、高端产品明显不足,IC 设计的架构授权的核心被国外企业掌握。制造方面,三星、台积电等巨头在2018 年量产7 纳米,国内与国外相差两三代;人工智能和软件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缺少像深圳的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及比亚迪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单项冠军企业。
江北高新区仅有先声东元、绿叶制药等几家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过10 亿元,难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自主品牌拥有不足。同期调查显示,拥有3 个以下自主品牌的企业45 家,占比50.0%;拥有3-5 个自主品牌的31 家,占比34.44%,拥有5 个以上自主品牌的企业14 家,占比15.56%。
(五)政策落实力度不足,营商生态仍需优化
调研中企业反映,国家、省、市均出台很多支持创新发展及高端人才引进的配套扶持政策,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不高,政策落地仍有“最后一公里”。同时反映优惠政策的申报手续仍繁杂及环保压力大等。
加快南京高质量产业地标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总体要求,瞄准国际发展趋势,发挥人才科技资源禀赋优势,统筹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抢抓新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高质量产业地标。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保障,营造优良政策生态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切实加大产业地标政策宣传、落实,提升企业知晓率;简化产业地标企业各项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统筹全市各类专项资金,对产业地标基础理论及前沿研究、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示范应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企业创新发展等加大优惠财税政策支持。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次性研发费奖励等优惠政策及推动创新产品首购应用等。三是强化科技投融资服务。发挥南京市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基金引领作用,引导风险投资等参与投资产业地标企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创新;加大对产业地标企业担保、信贷支持。
(二)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一是强化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组建国家、省级高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人工智能传感器及芯片、软件与算法、智能机器人等重大装备等核心领域攻关,尽快形成创新成果;开发高性能CPU与GPU、低功耗嵌入式处理器、5G通信芯片等量大面广芯片产品。二是深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两落地一融合”,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高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围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未来网络、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开展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切实落实政府各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专项为抓手,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安全可控产业技术体系。
(三)完善产业链条,构筑产业发展高峰
一是提升整体实力,引进培育知名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加快规模扩张,做大产业能级。如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型和“独角兽”企业,并实行“一企一策”;二是瞄准关键链节,招商引资引智。以产业地标招商和科技资源为重点,实施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全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 强领军企业。利用国内外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软件信息的“双自”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超10 亿元企业10 家以上等。三是形成高端产品。像培育智能机器人、网联汽车、运载工具等优质产品;集成电路产业产品重点开发高性能CPU 与GPU、5G 通信芯片等量大面广的芯片产品。
(四)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产业地标集群
从区域优势、未来趋势出发,科学规划,确保产业地标实现分工明确、省市区协同、核心区与配套区错位发展、产业融合、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一是以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一示范、两中心、三片区”为依托,加快推动产业空间集聚。支持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软件园区等为载体建设产业特色园区,推动产品、技术在园区的集中示范应用。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打造江北新区(含浦口区)、江宁区等四个产业基地。三是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多基地”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使江北新区核心产值规模占全市总量80%以上,成为全省重要产业增长极。重点布局5G 通讯及射频芯片、先进晶圆制造、人工智能等高端芯片设计细分领域。
(五)加强人才集聚培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围绕产业地标的重点领域,加大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国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产业地标人才高峰建设行动,完善股权、期权激励等措施。二是加强高端创新团队培育。通过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积极培育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战略联盟。三是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引导高校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学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四是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服务,通过建立健全人才任用、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对高端人才的优惠和保障。五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监管及完善法律审判机制,有效保护企业专利发明者及成果拥有者知识产权,并通过支持企业申请注册国(境)外知识产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快速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