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体育课堂表现
2019-01-18方云琴戴巧红
方云琴戴巧红
(1.浙江大学 附属中学,浙江杭州 310007;2.浙江省萧山中学,浙江杭州 311200)
为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寻求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改革一直是当代课程发展和修订努力的主线,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同时修订后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而体育课堂运动表现是分析学生在平日的体育课堂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运动表现分析(以下简称“表现”)是通过分析一些指标、行为指导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的科学运用方法[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锻炼需求,目前也涉足普通人群。本文拟通过观察、分析、记录、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指标,一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培养未来健康素养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总结、反思、促进和引领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动个人的专业发展。
1.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表现应有的特征
1.1 始终把握学习的主场是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程改革一直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而展开,作为一线教师,在深化和践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中,能做的是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从最初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挖掘到如今如火如荼开展的走班教学、智慧课堂、活力课堂等,都是教师试图在教学主场课堂改变些什么从而使学习主体学生能更成长、更发展、更未来。打破教师一教到底,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舞台,而让舞台中的全体学生参与、对话、互动、适应、认同、流动起来。只有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才能完成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
1.2 依托于学科学习内容,情境中汇融核心素养
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要求,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和校本特点,笔者把学习内容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专项运动习惯和技能、健康生活认知和行为、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第一类:专项运动习惯和技能,包括体能、1~3项运动专项技能、运动参与、锻炼方法和习惯等,是现在运动兴趣和学习需求之源,是未来学科储备将来之本,是体现体育与健康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特点;第二类:健康生活认知和行为,包括认识自己(身体)、评价自我或他人(健康状况、行为、方法)、学习营养卫生安全等常识、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制订运动处方等,是培养新时代人形象树立身体健康观念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能力之一;第三类: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包括情绪控制、环境适应、规则意识、生活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自我控制是指人们克服先天性及自动化的倾向、欲望和行为,促使个体更好底抵制短期诱惑、遵守社会规则和实现长远目标的过程[5],学校教育中也称之为“自我管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的表现和养成需要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需要继续学习以上内容,还需培养和强化专项运动习惯、健康生活行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实践和情境学习中做到学以致用、活用、新用和再用。
1.3 记录分析学生课堂表现,帮助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如何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把记录下来的课堂表现用在帮助学生更好习得学科内容提升核心素养呢?作为教师、作为学校、作为地方,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可以不一样、有自己特色,但形散而神不散,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一样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永远是二条并重并相辅相成的主线,通过课堂和有效教学让学生获得运动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掌握1~2项运动专长;通过集体学习或活动,利用好课堂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让学生养成课堂常规和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通过比赛或突发事例,或利用智能和科技,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并寄望学生将所学内容能内化成未来生活所需的能力、行为、习惯和品格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秉承易观察、易操作、定量与定性结合等原则,结合体育课堂目标评价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甄选出经典表现指标,以课堂、学生、教师三维度来制订课堂表现记录框架。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最高分值为5分,课堂表现可操作的指标有参与度(学习自觉主动程度)、运动密度(运动累计时间与上课长度之比)、运动强度(身体感觉或课堂平均运动心率)、他人互动(师生、生生交流)、自我管理(课堂常规执行和自我努力、团队配合)、获得体验(成就感或愉悦感)和任务完成(本次课的目标达成度)等,课前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表现的平均值,课后根据课堂表现分析表(表1),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得出每一名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值。
1.4 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品格尤为重要
教师的学生观、健康观、育人观等直接决定了自身的素养和品格的高度,这也是每一名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师过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扎实的健康知识体系、良好的言传身教本领、高远的发展育人理念、紧跟时代的学习精神等,相信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默化终身体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5 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离不开课程“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离不开教师、学校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离不开学生对良好课堂表现评价的持续完善。牢记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并全面发展。
2.学科核心素养下学生体育课堂表现的几点建议
2.1 课堂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课堂教学元素的出发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和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适合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应该是教师不一的教学理念。课堂表现分析指标的选择就尤为关键,应结合学科特点和校本特点,做到有依有据。
2.2 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时能成,得需要有规划、有传承、有衔接,从课时计划、单元计划、模块计划、学年计划、学段计划,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地区教研活动培训等优势[3],形成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和教材。素养的养成一般有习得-分化-巩固-内化等过程,是学会和会学的差异,会学必须得经过个体自身不断内化-蜕变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转换成主动,变成:“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这将是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一步。
2.3 体育课堂表现如何做好有表现内容、有评价目录、有记录反馈,让学生真正得益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学科功能教室、云课堂等。利用好大数据和智能产品,在线学习、及时数据、精准建议等这些科技产品在体育课堂运用不是不可能的事。借助于高科技产品,让体育课堂表现变得更科学更便捷。
2.4 学科核心素养只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小分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必须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促进和渗透,确立“学科群”概念[4];体育教学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其他学科活动等多方面结合的有机统一,做到有独立有交叉、有纵向有横面,有实践有活动,全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健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