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民健身的社区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优化
2019-01-18苗国琳
苗国琳,田 杰
(1.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100)
2016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这五年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以上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国民身体素质稳步增强[1]。同时,对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具体要求,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畅通各类人才培养渠道。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体育管理与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住地,也在慢慢地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交往、互动、共享的赋能场所。作为群众体育的起源地,通过搭建社区体育活动平台,社会体育作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化与延展,同时,也孕育出扎根基层的社区体育文化。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现象更是离不开人的能动性发挥,体育人才培养之于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尤为重要。社区体育人才培养既是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历史对时代的呼唤,也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之困:
1.1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自发追求。为了适应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大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基层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势在必行[2]。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项目和人员年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但与我国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相比,还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到203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要达到500万,才能与占总人口40%的体育人口数量相匹配[3]。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很大,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后备力量的社区体育人才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1.2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系统性缺乏
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主要以街道体协为主,其他行业性协会为辅,组织结构简单明了。街道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内各企事业团体和社区为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体协。由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起步较晚,社区体育方兴未艾。从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全民健身文件获悉,基层街道社区对体育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常住居民。
社区体育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晚,还在摸索前行阶段,对于远离大中城市的部分偏远县城还是“时髦”事物。目前省市县(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体系相对完善,而基层社区体育人才培养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据了解,基层社区管理部门很少为居民体育锻炼计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体育事业发展缺乏主动谋划,仅仅“照单全收”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对照执行。缺乏对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意识,分管协调社区体育活动的部门负责人也是其他业务岗的兼职人员,没有足够精力去研究、指导、培养基层体育人才。体育人才在社区体育管理中的缺位将不利于社区体育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由于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目前采用的是“传帮带”模式,缺乏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和配套授课计划;培训时间、地点不固定;随时通知,临时组建;没有形成制度以及梯队培养机制。学员也是凭着一时兴起,一腔热血参加培训,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随意性比较强。另外,培训质量也暴露出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社区体育人才培训的一些课程,只重视技术而忽略教法,最终导致学员技术水平过硬,但对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中教学方法缩手无策。尤其是无法与传统的武术项目和健身气功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社区体育培训的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指导思想落后以及脱离实际不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以上所述,最终导致学员培训后,无法独立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自然消亡,造成社区体育资源浪费。
1.4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稀缺
社区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口社会资源作为体育人才职业实践活动的载体。因此,社区体育人才的实践、实习需要相关的社会对口资源进行支撑,才能达到培训、培养的目的。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活动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多年,培训制度和方案执行相对完善规范,在人才梯队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社区体育指导实践也逐渐由业余向专业方面转变[4]。然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基础,在实际的社会体育指导过程中,由于社区对体育人才培养意识的缺失,导致社区体育需求与对口体育实践平台较少矛盾凸显。这种供需矛盾与资源瓶颈导致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缺少相关资源支撑。缺少社会实践平台又反作用于社区体育人才培养,致使人才培养与社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策
2.1 加强社区体育人才传统技能培训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对于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已从旁观者欣赏的角度转变为亲历者参与式体验,尤其对新时代“运动是良医”的深刻内涵也有个体独特的理解与诠释,从要我健身—我要健身—我会健身—享受健身,呈现螺旋上升式变化。在此转化过程中,社区体育人才肩负着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教会他们一项体育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而实际还要求他们“一专多能”,能够胜任多个运动项目的指导工作。他们是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传播者,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的为他们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不管是传统武术项目还是时尚广场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是当务之急。
2.2 加强调研,开发本土特色项目课程
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的初衷是通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宣导科学健身理念的民间体育人才。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社区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根本立足点。因此,社区组织在制定社区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群众,贴近实际,挖掘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发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纵观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相关专业课程模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理论较多,实操偏少,不能突出社会体育的基础性、群众性、业余性等属性特色。所以加大实操性课程的开设比例和练习时长,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体育项目,加强社区本土化课程开发至关重要。
2.3 强化原创,以创新驱动社区体育发展
社区在人才培养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社区体育人才培养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仍在社区体育理论构建和实践修正的摸索中不断丰富,相对于传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立足点要实,思路要新,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过程中,要区别于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晋级培训,要充分利用本社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才优势,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原有“舒适区”,建立自主创新模式,夯实社区体育人才基础,强化原创共享,创编大众体育健身新动作、新方法与主流健身时尚潮流有效对接,让社区体育在创新驱动下向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2.4 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交流平台
从目前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看,街道社区既是基层行政管理单位,也是全民健身基层站点,街道社区举办的群众体育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比较正规的体育活动。因此,在社区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街道社区为牵头单位,通过与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携手提高。为社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与社会体育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社区体育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冲突问题。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将这些优势资源融入到社区体育教学与管理中,促进社区体育人才体育核心素养的习惯性养成。
3.结语
在健康中国宏观战略背景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基层健身站点的社区要完成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职能转变,自主培养社区体育人才显得有为关键。其中社区体育人才开发与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区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政府政策引导、社会组织管理、全民自发参与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现有体育管理体制框架内,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是由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负责,社区体育兼职人员落实。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各社区进行自主体育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加强社区体育人才技术技能培训;加强调研,开发本土体育特色课程;强化原创,以创新驱动社区体育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交流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兼职管理人员培训;保障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序开展,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社区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