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益无穷《资本论》

2019-01-18黄铁苗

探求 2019年5期
关键词:资本论节约经济学

□黄铁苗

笔者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从事《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担任过湖南和广东两省《资本论》研究会的秘书长和副会长等职务。回首几十年的点滴雪泥鸿爪,都得益于《资本论》,整理这些收获与体会,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指示,尤其对青年学好《资本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无裨益。

一、喜迎《资本论》学习研究的新时代

几十年来,《资本论》的被重视程度无论在我国还是全世界,都经历了跌宕起伏,主要是20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人如西方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就宣告,“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人类历史终结了”[1];还有人说:“《资本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陈迹,寿命不到120 年。”[2]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并不像有的学者所攻击的那样“过时了”、“终结了”,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的发展巨变离不开以《资本论》为核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在新的千禧年到来的前夕,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殊荣与以《资本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密不可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资本论》的学习高度重视。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基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非常重要。[3]他要求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4]在2016 年5 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5]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学界迎来了《资本论》学习与研究的新时代。

二、笔者得益于《资本论》的主要收获

(一)创立了节约经济学新学科,出版了《节约经济学》和《新节约经济学》,系统研究了节约经济问题

少年时代生活的艰辛使笔者对节约形成了感性认识,《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给了我研究节约问题的理论启示。经过几十年对节约问题的研究,1990 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节约经济学》[6];2018 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与青年学者孙宝强同志合著的《新节约经济学》[7],该著作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节约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一重要理论长期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笔者带着大量的现实浪费问题去寻找理论答案时,笔者发现《资本论》及相关著作,如马恩全集第46、47卷中,都有大量的关于节约的理论。节约理论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据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如何提高,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效率,实质就是节约。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节约(经济)=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8](P364),“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9](P225),“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0](P84)。劳动时间节约是一个规律,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规律仍然发生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1](P120)马克思对他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得出的必然灭亡的结论,也正是依据节约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12](P579)“人类本身的发展实际上只是通过极大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的。”[13](P103)资本主义的巨大浪费,主要表现在其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倒退。这就说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因而必然灭亡。

所以,笔者以马克思节约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的浪费问题,从1983 年开始发表了《节约劳动时间与发展生产力》[14]等一批文章,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对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问题展开分析,对节约规律和浪费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马克思的“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发展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没有马克思的节约理论,我是无法创立节约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

节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无论从宏观或微观领域考察,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就像只要有疾病存在,医学工作者就会去关注和研究它一样,只要有浪费现象存在,经济理论工作者就必然去研究它。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指出的:“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干的事。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缺乏。”[15](P3)。萨缪尔森更加明确地指出:“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惟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16](P45)可见,只要有浪费现象存在,节约经济学这门新学科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出版了《劳动生产率新论》,对劳动生产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存在很大差距,但更大差距是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 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7.4%。[17]

存在这种现象,与我国理论界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片面理解有着密切关系。按照传统的表述,劳动生产率是指人们的劳动效率。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12](P59)按照这一论述,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表述,把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通常是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或是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计算。用公式表示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劳动时间,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对这一概念作了如前引述的表述后举例说:“在10 小时的劳动时间内,过去只能生产一匹布,现在能够生产两匹布,这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或生产一双皮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8 小时减到4 小对,也同样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18](P84)

1988 年笔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劳动生产率传统表述的缺陷》一文[19],指出劳动生产率的传统表述存在明显缺陷。首先,这一概念只包括了活劳动的消耗,没有包括物化劳动的耗费。劳动过程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这两者在劳动过程中都会得到实际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的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10](P29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两方面都得到节省,使商品中包含的总劳动量减少。其次,劳动生产率的传统表述忽视了宏观方面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最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表述根本没有包括劳动时间的质量内涵。

劳动生产率的传统表述存在这些缺陷,原因在于人们对《资本论》缺乏全面了解。笔者在马克思节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劳动生产率问题,先后在《当代经济研究》发表了《论社会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20]《重新认识劳动生产率》等文章[21],2014 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笔者主编的《劳动生产率新论》[22]。在该书中,笔者将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内涵表述为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它包括单位产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及其相互比较的效益和效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紧紧围绕资源节约来思考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

(三)出版了《综观经济效益论》,系统研究了经济效益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效益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中消耗、占用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23](P492)笔者于2001 年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综观经济效益研究”,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综观经济效益论》。[24]该著作在理论上指出了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认识的缺陷。一是没有包括产品的质量内涵。二是没有考虑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问题。

同时,笔者提出了“综观经济效益”范畴,即“综观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这一表述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重要论述中找到理论依据。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在这种结果不是靠工人的过度劳动取得的情况下,这是资本的这样一种趋势:力图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节约人力和费用—来生产一定的产品,也就是说,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这种趋势教人类节约地花费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资金来达到生产的目的。”[25](P625)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趋势,这就是尽可能节约人力和物力,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6]今天,仍然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实现绿色发展。

(四)出版了《节约型社会论》,系统研究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

2004年以来,笔者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章;[27][28]在《中国社会科学》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马克思的节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等一批文章[29][30],2008 年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节约型社会论”,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节约型社会论》[31],提出了如何系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

针对社会上对节约问题的错误观念,笔者指出节约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资源节约型主体包括:资源节约型党政机关、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资源节约型体制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资源节约型机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体系和战略性资源节约型体系。

同时,笔者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六大途径: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产权制度,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五是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六是加强法制建设。

(五)深入研究了经济规律,提出从三个层次认识经济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2](P11)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应用。[12](P20)社会发展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活动趋势的必然性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

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和许多具体的规律。单从经济规律来看,在这个大系统中,就有三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中,都有一个起基础和决定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别有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32](P22)马克思正是据此抽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一是从生产一般的角度,马克思抽象出了适应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12](P209)这就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点。在经济规律整体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规律是处于第一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它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决定并支配其它经济规律。二是马克思根据几个社会共同存在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抽象出几个时代共有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恩格斯指出:“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33](P351)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它适应于有商品生产的社会,这是第二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三是马克思根据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条件,抽象出只适应于某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2](P679)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由于这一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在某一社会的特有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只适应于某一社会形态,在整个经济规律整体中,它是第三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

20 世纪80 年代初,读《资本论》时,笔者产生了对经济规律的上述认识[34],仍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7 月8 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35]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规律,因此,笔者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遵循经济规律提高供给体系的效率》一文。[36]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着眼于整体又要分层次遵循经济规律,经济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指出了关于市场经济的片面认识[37][38][39]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这些理解都未离开“资源配置”,存在片面性。这里说的资源配置,在马克思资本循环公式中,就是这一阶段。这是购买阶段,即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做准备的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际上是两头连着市场。这就是除购买阶段外,还有W’-G’的销售阶段,这一阶段对于生产者来说更为重要。

仅从资源配置角度理解市场经济,根本缺陷在于未说明市场经济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进行生产,必须发生经济联系,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联系方式不同。自然经济时代,经济联系的方式是在家庭或生产单位内自给自足,原始社会就是这样。小商品经济时代,属自然经济范围内的,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是自给自足;而小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实现经济联系,出现了初始或简单的市场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都要通过市场,出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生产者之间同样通过市场实现经济联系,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者通过计划实现经济联系。

可见,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实现联系的经济形式,其本质就是经济联系。这样理解市场经济,意义十分深远。第一,启示生产者不仅要看市场上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要看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有无市场。第二,启示生产者要了解全球资源情况和产品需求情况。第三,人类生产中的物的联系,既有量的界限,还有质的要求,启示生产者必须按比例进行生产,同时提供优质低价产品。

(七)纠正了理论界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最低数量界限的误解,指出了因误解造成的某些政策错误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界限表述为:“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在生产上握有增加原来8 倍的预付资本最低限额,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质变的界限。”[40]笔者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原意。[41][42]首先要指出的是,该书依据《资本论》第一卷第九章中的一个假设的例子,作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界限的规定是不妥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运用的是辨证法,他在论证该问题时,为了说明量变引起质变,假设了一个抽象的例子,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其次,马克思并没有依据他假设的这个例子得出货币转化为资本需要原有8 倍资本的结论。他指出:“单个的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最低限度价值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内,也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技术条件而各不相同。”[12](P343)马克思这个说明是十分重要的。它完全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资本主义初期,某些部门所需要的资本就是由国家补助的。在现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货币或商品所有者要变成资本家,他所需要的货币量对比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货币或商品所有者要变成资本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额,就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就是在同一时代,资本有机构成高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都是不同的。因此,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是没有统一界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认定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界限是原有资本的8倍,更没有认为以雇佣8 人作为划分资本家的界限。但是,我国学界一直存在“马克思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界限就是原有资本8倍或雇佣8人即为资本家”的误解,有的已见诸于理论文章,[43]有的已写入教科书,有的已载入红头文件。

这种误解不仅影响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准确宣传,同时也导致了实践上的盲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当时有一个重大突破是允许雇工经营,这就有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区分。“私营经济”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由于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误解,当时我国有关部门规定: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44]

这一量的规定不切合实际,源于对马克思假设的上述例子的误解。如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的企业,雇佣同样数量的工人进行经营,其拥有资金的数量会有很大差别,获得的利润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按过去的规定,国家对它们的税收政策不一样,这就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可见,不加区别,以雇工8 人作为确定私营经济的标准不科学。关于这个问题,经我和一些学者澄清后,有关教科书和政策都做了修改。

(八)作为经世致用之学,《资本论》对个人理财有应用价值[45]

经济学对个人理财来说,同样具有作用。例如,长期以来的非法高息集资,只要懂得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就不会受骗上当。马克思的借贷资本理论指出,利息率的数量界限只能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摆动。在商品生产条件下,部门之间存在竞争,经营者一般都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利息率的变化除了受借贷资本供求影响外,还与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有极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它们是按同一方向变化的。由于平均利润率是社会不同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很高。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平均利润率大都是百分之十几,极少有超过20%的。所以世界各国的银行利息极少有超过15%的。由于资本积累,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还存在下降的趋势,所以很多国家的利息率也存在下降的趋势。如加拿大1980 年的储蓄利率为12.9%,1993 年降为4.9%,2013 年降为1%,2019年为1.5%;日本1980 年储蓄利率为5.5%,1993年降为2.1%,2013 年降为0.1%,2019 年为-0.10%;韩国1980 年的储蓄利率为19.5%,1993年 降 为8.6%,2013 年 将 为2.5%,2019 年 为1.5%。

非法集资者利用人们的趋利心理,有的把利息率定为百分之四、五十,有的甚至高达100%。这不仅违法,而且违背了经济学常理。高息集资使不少人上当受骗,与这些人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可见,马克思经济理论在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

三、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点滴体会

《资本论》三卷共200 多万字。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得其要领,悟其精髓,收获成果。几十年来,对于《资本论》学习和教研,除了有以上收获外,笔者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尤其要理解其中的逻辑方法

在一切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是关于方法的学习。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6](P742-743《)资本论》是马克思“把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47](P385)。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抽象法是《资本论》的具体研究方法。

抽象法包括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从具体—抽象的研究方法。就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以使事物完整的表象进化为抽象的规定。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后,将其一切财富抽象为商品,又将商品抽象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范畴;进一步的分析,又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这种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使人们能从微见巨、从小见大、从特殊见一般。举例来说,就是任何一件商品都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任何一件商品都包含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二条道路,从抽象—具体的叙述方法。抽象的规定在进行理论叙述时导致具体的再现。就是通过对抽象出的范畴的分析,再现出在资本主义现实中能看得见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具体范畴。懂得抽象法不仅有利于我们学好《资本论》,而且有利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抽象法还使《资本论》具有铁的逻辑。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学,但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认真学过《资本论》的人,都会为《资本论》的特有的逻辑力量所折服。《资本论》全书无论从范畴的排列,还是各卷的结构来看,其逻辑都是极其严谨的。从其范畴来看,如使用价值、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的排列来看,这些范畴都是上一个推导出下一个,下一个包含上一个又排斥上一个,同时再推导出下一个,细心理解确实如此。例如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推导出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说明价值范畴包含了使用价值。而分析价值时,再不分析使用价值,即所谓排斥使用价值。价值是内在于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推导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范畴。作为抽象劳动凝结于商品中的价值,在商品生产条件下,通过交换它外化为货币,因此,价值范畴的分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货币范畴。这说明上一个范畴的分析又推导出了下一个范畴,也说明货币与价值有着相同的本质。而外在形式因不同需要和作用却不断变化。这就是《资本论》的内在逻辑。逻辑是一种美[48](P317),也是一种力量。笔者几十年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体会是,没有感受到《资本论》的逻辑美和逻辑力量,《资本论》是读不下去的。懂得《资本论》的逻辑,对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二)只有带着问题学才能深入钻研下去

《资本论》对初学者来说,难免有枯燥感,使人望而却步。从我的体会看,最好的方法是带着问题学。我就是带着节约与浪费问题才钻进《资本论》的。带着问题学,就会触类旁通,一发不可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之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资本论》可以为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指导。如实现高质量发展问题,《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决定的。[12](P196)什么是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分别从生产三要素中的劳动力质量、劳动资料的质量、劳动对象的质量提出了要求。[12](P22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基本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耐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等。符合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要素的质量要求是保证产品质量,也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这是现实中需要做到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方面忽视这一点,虽然教育经费在增加,招生人数在扩大,学校规模在扩张,但更多注重的是文凭教育,忽视了高科技迅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首要的任务是按照马克思的要求,培养标准质量的人才。这就必须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造就成千上万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产品细致入微的新时代工匠。同时,制造和使用标准质量的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工具,它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此,要积极鼓励发明创造,生产出标准质量的劳动资料,发明和创造出高质量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些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

《资本论》对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资本论》深刻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论》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矛盾关系的论述,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论》关于资本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理论,以及使用机器的界限等理论,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论》关于财富生产的理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分割剩余价值,收入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导致两极分化的理论,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启示。

(三)明确《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

学习《资本论》,必须明确它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将生产关系划分为四个环节,即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结成的关系。《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四个环节直接对应。所以,读《资本论》一定要从什么是生产关系入手,分别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切入,联系现实经济运行去理解。如一个企业首先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出包括利润的商品,这就是第一卷,即直接生产过程的内容;产品生产出来后,进入流通过程进行交换,这就是第二卷分析的内容。实现交换后,价值得到收回,这样才能进行分配,这就是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无论生产、交换、分配都有消费,故消费散见于三卷之中。如此读《资本论》,就能照应现实,不觉得抽象。

马克思从四个环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例如,第一卷从总体上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必然趋势,第二卷和第三卷进一步论证第一卷的结论,论述这种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发生的内在机理。第二卷从流通的角度论证资本实现顺利循环和和周转的条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资本保持合理的比例和结构。如果生产部类和生活部类的比例和结构失衡,社会总产品就不能顺利实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会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第三卷从分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产生收入两极分化,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因此,只有从三卷整体上把握,才能弄清《资本论》的脉络,也才能准确理解《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更深入的学习,要将这三个组成部分融会贯通,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以发展的眼光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当时所处时代的客观实际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时代在发展,理论也会相应发展。对《资本论》中的许多理论,我们同样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一是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时代,社会分工还不够多样,所以,马克思用典型的物质生产劳动来论述活劳动创造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劳动的种类形式更加多样。因此,在坚持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将劳动的内涵进行拓展。

二是重视对财富理论的研究。财富即使用价值,与价值有不同的内涵,财富的生产需要劳动和自然物质,即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和自然物,而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自然物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重视保护大自然,保护生产财富的自然条件。只有重视对财富理论的研究,才能真正为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研究。《资本论》中没有关于市场经济的专门篇章的论述,但是论述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以及分配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等。这些市场经济规律有些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依然有所体现,有些则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共性与特性需要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

(五)联系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本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资本论》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只有联系西方经济学才能更加体会到《资本论》理论的科学性。就笔者自己学习《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体会来说,我认为《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在诸多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研究方法来看,《资本论》主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都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研究对象来看,《资本论》从所有制及其发展变化层面去研究问题,西方经济学从既定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去研究问题。

从研究目的来看,《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西方经济学则是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高效性,资本主义的永恒性。

从研究内容来看,《资本论》中的价值论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则宣扬的是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资本论》的收入分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本质,而西方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则是宣扬“三位一体”的庸俗分配论。《资本论》中有生产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导致经济危机的论述,西方经济学中有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的规律的论述,联系起来学习,更加有助于理解两极分化是导致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根源。

关于《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这些联系与区别说明,经济理论作为经济社会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认识上都会有许多相同之处,从而形成了他们的联系;但由于各自阶级立场不同,又形成了他们的差别。对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这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具体方法,我们在分析和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可以借鉴其有益成分,但不能将西方经济学作为所谓主流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宣称,《资本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我们的主流经济学,才是指导解决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科学理论,也是我国向人类贡献的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经济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学智慧。

猜你喜欢

资本论节约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简明经济学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节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节约
节约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