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漂”文化现象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
2019-01-18朱云莉
魏 群 朱云莉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前言
千年瓷都景德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有的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位于中国内陆深处的古老小城,追寻自己心中的陶瓷梦,这就是“景漂”族,其涉足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1 “景漂”文化现象
“景漂”是新名词,在新华辞典里査不到。一看到“景漂”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漂泊不定,联想到“北漂”,可以说“景漂”一词来源于“北漂”。从广义上说,“景漂”是指非景德镇籍人员在景德镇创业,有的是与陶瓷有关,有的却与陶瓷无关。“景漂”可以概括为3类人,第一类是景德镇外来艺术家、发烧友及陶艺家之称的作坊主;第二类是在景德镇进行陶瓷创业的非景德镇大学生;第三类是国外陶瓷爱好者、艺术家、留学生等。“景漂”从本质上来说,应是怀揣着对陶瓷的浓厚兴趣,为追求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一批人,他们有的刚刚毕业,生活漂迫不定;有的却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的拥有娴熟的制瓷技术;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外。但是他们却真正想把陶瓷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及毕生兴趣追求的,他们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来到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为追寻心中的陶瓷艺术梦想,在景德镇不断地练泥、拉坯、印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等。可以说在景德镇,几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艺环节都凝聚着“景漂”人的汗水。
2 “景漂”文化现象的历史追溯
从古至今,景德镇都不乏“景漂”一族的身影,“匠从八方来,景德天下行”。早在宋元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就十分发达,制瓷业达到了鼎盛期,受到利益驱使,大批陶瓷人在景德镇聚集,“景漂”初具规模,他们带来全国各地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也是景德镇登上世界陶瓷至高点的重要基础。到了明初期,政府在景德镇建造御窑厂,汇聚各地陶瓷人,在御窑厂从事制瓷工作。明清两朝皇家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了皇家官窑景德镇陶瓷的质量,景德镇陶瓷的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精细讲究,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然而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民间却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就是杰出代表。这些“景漂”的先行者,给“景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景漂”文化现象自古就存在,但是“景漂”一词却不是从古就有的,它是随着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景漂”一族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北漂”、“沪漂”、“深漂”的流行而来的。“景漂”可以说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繁荣的产物。
3 “景漂”文化现象的必然性分析
据调查研究,“景漂”每年约以万人的增长速度在增加,有的来自北京、上海这种发达城市,有的则是国外友人,有的已经小有名气或者拥有好的生活,有的文化层面较高,有的是刚刚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那为什么会出现“景漂”这种文化现象,并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呢?
3.1 陶瓷文化历史悠久
景德镇素有“瓷器之国”、“瓷都”之美誉,它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汉朝,闻名于唐宋时期,快速发展于元明清时期。在唐代,景德镇就能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有“假玉器”之称。宋代皇帝赵恒就为景德镇命名,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历元明清三代后,景德镇就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朝,瓷器发展到历史巅峰。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瓷窑多,且分布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吸引了众多“景漂”人,来到景德镇朝圣,千百年来络绎不绝。
3.2 制瓷技术高超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景德镇。景德镇瓷器精美绝伦,“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其制瓷技术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聚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五项工序。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3.3 陶瓷名家荟萃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几乎全国优秀的陶艺家都汇集在景德镇。有明朝“周窑”著称的仿古瓷名家周丹泉,有清朝精通制瓷的督陶官唐英,有晚清至民国初年著名的浅绛彩名家程门,有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有建国初期主持建国瓷设计与制作,筹办“建国瓷厂”,恢复了古窑的祝大年、梅健鹰、郑可、高庄等人。这许许多多的陶瓷名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带着成为陶瓷名家的梦想来到景德镇,成为“景漂”人。
3.4 陶瓷界的“黄埔军校”
景德镇拥有了陶瓷界的“黄埔军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校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具有浓厚的陶瓷艺术学习氛围,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注重材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的创新,它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景漂”人。学校承担了多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免费培训众多全国各地对陶瓷感兴趣的艺人。学校培养的陶瓷艺人,多数被景德镇陶瓷文化所吸引,留在了景德镇,成为了“景漂”人。
3.5 景德镇的生活压力较低
景德镇自陶瓷生产以来就是“景漂”一族的聚集之地。景德镇的生活压力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成本不足以让他们退却,这就吸引了大量周边省份及地区的商户、艺术家、工匠和大批创业的大学生。“景漂”与“北漂”不同,“北漂”族大都是从小城市、小城镇或农村来的寻梦人,不仅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而且承载着全家、全村人的希望,创业充塞着生存危机。而“景漂”族大都来自大城市,有些来自北京、上海,还有些来自国外,他们大都已有一定的成就和不错的生活,是怀着对景德镇陶瓷的热爱与好奇,是被景德镇艺术天堂的氛围所吸引。
4 “景漂”文化现象促进了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
“景漂”人涉足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他们的工作形式和种类,以陶瓷为核心,形成了一条完整陶瓷文化产业链,从陶瓷设计、生产到宣传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紧扣着陶瓷文化产业生产环节。他们对陶瓷产业的新材料、新的制作工艺、新科学技术的领悟,为陶瓷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用新兴的形式表达对陶瓷的热爱,用现代手段和工艺技巧给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4.1 推动了文化艺术的交融碰撞
“创意八方来”,就是指“景漂”人,带着陶瓷梦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景德镇,带来了新创意、新思想、新语言和新活力,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瓷的理解,用现代手段和其他技艺手法给景德镇陶瓷注入了崭新的艺术元素,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给景德镇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不断推动新的文化艺术思想的碰撞,不断推动景德镇陶瓷制瓷技法的发展。
4.2 繁荣了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景漂”人,而八方汇聚的“景漂”人,也不断地繁荣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在陶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中,景德镇拥有了陶瓷界的“黄埔军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是中国陶业学堂,历史悠久、行业背景深厚,且越办越有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陶瓷人才,并且大多数留在了景德镇,成为了“景漂”族,创作了大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艺术瑰宝,不断地繁荣景德镇陶瓷文化。
4.3 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市场的发展
陶瓷艺术作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被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艺术家们所关注。景德镇浓厚的陶瓷创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扎根于此静心创作,再现了历史上“工匠八方来、景德天下行”的繁荣景象。目前景德镇已经出现了以陶溪川、三宝瓷谷、陶大创意街、雕塑乐天陶社、建国瓷厂、古窑、新都陶瓷园等为中心的“景漂”艺术家聚居群落。陶瓷雕塑、陶瓷绘画、陶瓷书法、陶瓷饰品、陶瓷创意产业等领域,在这样一批注重彰显个性文化价值的“景漂”艺术家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4.4 陶瓷名家层出不穷
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陶瓷名家。在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中,景德镇从古至今的陶瓷名家层出不穷。如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赵概,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何稠,唐代制瓷名匠陶玉,明代制瓷名匠周丹泉、崔国、昊十九、童宾,清代的昊、藏应选、朗廷极、唐英、年希尧、朱琰、寂园叟、陈国治、王炳荣、王廷佑、金品卿等,近代有珠山八友等。目前,景德镇在全国所有生产陶瓷的城市当中,是陶瓷艺术家数量最多的陶瓷之都。
4.5 不断创新与发展
景德镇陶瓷文化吸引了“景漂”人,“景漂”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景德镇,涉足景德镇陶瓷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活跃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各个环节,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给陶瓷文化注入了新材质、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新语言和新活力,用崭新的形式表达对陶瓷的理解,用现代手段和创新的技艺,促进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促进着景德镇陶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建立和完善了原料、成形、模具、花纸、色釉料、烧炼、包装、营销、物流、设计、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体系,实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雕塑乐天陶社就是一个很好的“景漂”人发展创造的平台,他每周都有创意集市,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会带着自己的创新作品来到雕塑乐天陶社的创意集市,交流评比出售,以碰撞出更多新的灵感,为自己的创作带来更多新意。雕塑乐天陶社为“景漂”人,尤其是为年青的“景漂”人,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