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
——基于景德镇老年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视角
2019-01-18冯涛
冯 涛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世界对话、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讲述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窗口,是宣传好中国形象的一面镜子。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陶瓷文化,塑造新时代陶瓷文化新的社会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遗存: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石
景德镇是一座以陶瓷而闻名的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所产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色,赢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盛誉。景德镇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和象征,自唐朝以来,就是中国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景德镇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从汉朝开始制瓷,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景德镇具有强有力的制瓷工艺、陶瓷人才、资源和市场支撑,陶瓷产品遍布全球。景德镇制瓷工艺从开矿到包装有72道工序,分工极其细致繁杂。《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另外,景德镇还具有丰厚的陶瓷文化遗存,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景德镇老窑址、老里弄、老街区遍布全城,拥有湖田古瓷窑址、祥集弄民宅、高岭瓷土矿遗址、御窑厂窑址、明园古建筑群、浒崦戏台、瑶里改编旧址、镇窑、丽阳窑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御窑厂、高岭古矿等30多处陶瓷遗迹属于没有同构型的世界精品级文化资源;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建国、人民、艺术、光明、新华、景兴、红星、红旗、宇宙、为民、雕塑、曙光等十几家大型国营瓷厂,俗称“十大瓷厂”,生产的代表性瓷器,设计独特、制作精美、做工精良等。所有这些夯实了景德镇人陶瓷文化自信的基础,历史使命赋予了景德镇人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的社会责任。
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尤为重要,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好、传承好、创新好的陶瓷文化成为景德镇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景德镇人理应发挥重要作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复杂工程,景德镇人有理由、有实力、有能力坚定陶瓷文化自信,在众人的尽智尽力之下,一定能把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这项工程做好做实。景德镇人全球思维、开放包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促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进一步讲好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与世界对话,彰显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和城市魅力。
2 景德镇老年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
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继续学习、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生动展现,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景德镇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获得了诸多荣誉,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景德镇老年大学秉承“党政主导,社会化办学、办学社会化”的理念,以“双向开放,互惠共赢”的模式,构建了“组织工作保障体系和教育活动网络体系”的“两个体系”,形成了“联合办学、联合办班、联合办活动”、“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老年人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社会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的“三联合、四服务、五进入”运行机制和“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老年人参与”的格局,取得了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服务社会功能、发挥“四个中心”作用(全市老年教育网络建设中心、老年人才培训中心、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老干部党员(党支部书记)培训中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五大成效”[1]。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景德镇老年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的,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杜威看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是一种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造社会两个方面。老年人仍然是“社会关系总和”中的老年人。人的一生是离不开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老年教育是老年人重新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支点和“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2]。景德镇老年教育促进了景德镇老年人再社会化,景德镇老年人通过受教育,依然在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景德镇老年大学为突显景德镇陶瓷特色,在教师聘请、班级和课程设置、社团组建、活动安排、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科学设计,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推动了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1 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陶瓷文化宣传教育
景德镇老年大学为加强陶瓷文化宣传、传承与创新,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力量。景德镇老年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有陶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签订了《教师选送协议书》,还聘请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主体的34名客座教授,建立并保证了一支相对稳定、素质高、深受学员爱戴的专业教师队伍[1]。景德镇老年大学还开设陶瓷文化等相关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受教的老年人对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陶瓷文化宣传得到推广,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
2.2 组建瓷乐社团,创新陶瓷文化传承方式
景德镇老年大学组建了瓷乐社团,吸引了众多老年爱好者加入,壮大了社团队伍,活跃了校园陶瓷文化氛围,加强了对外汇演与交流,以歌舞、瓷乐等有声有色的娱乐方式展现了陶瓷文化的魅力,创新了陶瓷文化传承方式。
近五年来,景德镇老年大学参加服务社会各级各类演出、展出、竞赛活动200余次,参与的老年学员有3.25万人次,观众达30万人,获得金、银、铜奖1 000余项。2008年,景德镇老年大学瓷乐团作为景德镇市政府代表团成员出访韩国,开创了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瓷乐团还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中老年电视春晚和由民政、文化、广电、国家老龄办、全国妇联等五部委主办的“红叶风采”文艺晚会,均获得金奖。瓷乐团还先后参加全国中老年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老年大学专场汇报演出,获得金奖、“金牡丹奖”,中央电视台对整个演出活动进行了多次、多频道播出,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
3 景德镇老年教育对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景德镇老年大学结合景德镇陶瓷文化特色,切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老年学员的智慧、技艺和才能力量,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喜闻乐见方式,有力推动了陶瓷文化宣传、传承和创新。这些有效举措和方式,对景德镇全面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3.1 抓特色,发挥陶瓷文化优势
景德镇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闻名的城市,有着近2000年的冶陶史、1000年的官窑史、600年的御窑史。因而,陶瓷成为历代景德镇的亮点和名片。早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景德镇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为人类文明史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开启了先河,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抓好陶瓷文化特色,发挥陶瓷历史文化优势,从城市、产业、文化等方面打好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组合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文化遗存和非遗的传承保护。从2009年开始,相继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历代典型瓷窑,相继建设了陶瓷博物馆、陶溪川、三宝瓷谷等一批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保护再现基地,制作了18集《匠心冶陶手工制瓷技艺记录片》等影像资料,给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可看、可学、可用的技艺资料。2015年以来,景德镇市把御窑厂的遗址保护工作列为全市的“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启动新一轮《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出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并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恢复延续千年的陶瓷文脉,让景德镇这个陶瓷文化圣地有根可寻,有源可溯。2017年1月5日,御窑厂遗址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景德镇市按照申遗OUV(突出普遍价值)体系要求,整体活态复苏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着力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样板区。
3.2 抓创新,激发陶瓷文化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造。惟有创新创造,才能在新时代实现陶瓷文化及陶瓷产业的繁荣兴盛。
景德镇抓住新时代的脉搏,着力保护陶瓷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推动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既巧用历史元素,又活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既融入生产生活,又融入文化旅游;既再现历史古典美,又展现当代时尚美;既能吸引国人,又能陶醉外宾;既可促进瓷都经济发展,又可促使陶瓷文化传扬。景德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了如陶溪川、三宝瓷谷、御窑景巷、名坊园等一批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陶瓷旅游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还有古窑、中国陶瓷博物馆等,以多元化的样式再现了陶瓷文化及产业繁荣兴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陶瓷爱好者慕名而来,同时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兴起,丰富了市场,活跃了经济。
近年来,景德镇狠抓城乡环境,创新了城乡发展平台和机会,产生了“景漂”、“景归”人才现象,为景德镇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景德镇正呈现出新的生机拥抱新时代。 “景漂”、“景归”这一城市文化新群体中有不少人是源于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渴望在景德镇这片肥沃的陶瓷圣地发展。每年有3万多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其中包括5 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陶瓷文化,并创新创意、创业创造推动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成为传承创新陶瓷文化的重要力量。
3.3 抓开放,促进陶瓷文化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坚持抓好开放。只有坚持抓好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一直以来,景德镇都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强化国际化思维,用世界视野和眼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借助国际化的平台,“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与国际对话、人才与国际交流,从而造就了景德镇如今“景漂”遍地、“景归”扎堆、“老外”成群的独特景象,促进了景德镇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组织团队发起“归来·丝路瓷典”文化项目,从2015年起已陆续从海外回购3 000多件精美的景德镇外销瓷,把这些远嫁世界各国几百年的“公主”接回娘家“定居”,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归来·丝路瓷典”景德镇外销瓷全球巡回展,努力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国际舞台。2017年7月11日,当代艺术家白明个展《白·蓝》在大洋彼岸的葡萄牙里斯本MAAT博物馆举行,展现了青花瓷的高雅精致之美,续写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新篇章。白明是景德镇陶瓷大学优秀毕业生,近年来,他在美国、法国、西班牙和韩国等国家举办了多场以景德镇瓷器为主题的国际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努力为推动中华陶瓷文化“走出去”贡献了“景德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