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岸城市交流的思考
2019-01-18
台湾“九合一”选举一结束,蓝营县市长连连发声,要求能尽快赴大陆进行城市交流,而没想到的是,绿营县市长在自设“不谈政治”前提下,也随声附和。一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成了网红热搜词。
面对当前的台海形势,回首自2016年5月民进党执政后2年多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所历经的坎坷;再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五点政策主张,密切关注2019年两岸关系大概率的动荡起伏,台海城市交流动向、发展与效应,值得深入探究及思考。
民进党执政后“柯文哲模式”突围有利两岸交流
一、“柯文哲模式”等同准承认“九二共识”
2015年岛内大选前夕,“台独”逆流横行,对沪台双方继续举办“双城论坛”横加指责。这对刚当选台北市市长、把台北市与上海市联合主办“双城论坛”当作自己一项重大政绩的柯文哲来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由于他本身的“墨绿”背景,及在参选台北市市长并出任市长后的“白色”表现,令人对他信心不足。为了突破围堵,柯文哲以接受祖国大陆中央媒体驻点台湾记者联合专访形式,提出默认“九二共识”的“一五观点”:“当今世界上并没有人认为有‘两个中国’,所以‘一个中国’并不是问题。”等同准承认“九二共识”,“双城论坛”得以继续举行。
2016年度“双城论坛”对柯文哲又是一大考验。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沟通联络机制“停摆”。更棘手的是,“双城论坛”轮到台北主办。柯文哲按照2015年模式,找来媒体专访。他深入一步表示,理解并尊重大陆对“九二共识”的坚持。秉持善意和“两岸一家亲”态度,有助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翌日,柯文哲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论坛”开幕式致词再次重提“两岸一家亲”和“四个互相”(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强调两岸一家亲总比两岸一家仇好。2017年6月,柯文哲认为在“四个互相”基础上,还要再加一个“互相”(互相谅解)。2018年12月20日,柯文哲在“双城论坛”晚宴中,再次重申“两岸一家亲”。对于台湾行政部门秘书长卓荣泰曾表示,两岸可以彼此亲来亲去,但不是一家亲,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迅速回应,“什么叫可以亲,不可以一家亲,不然要两家亲、三家亲、还是半家亲?”
从柯文哲针对沪台“双城论坛”一系列讲话,所形成十分独特的“柯文哲模式”可以看出,随着两岸情势不断变化,随着“双城论坛”不断深入发展,找准岛内地方首长的定位,柯文哲对“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表述,已确立具有柯氏风格的准认同。“柯文哲模式”的形成,不只是柯文哲“一五观点”的表态及对“九二共识”的“理解并尊重”,还与他成立市政府大陆事务小组处理两岸事务,以及曾多次提及“两岸一家亲”有关。尤其是“理解并尊重”“九二共识”,一方面没有直接否认“九二共识”,而另一方面则透过“理解并尊重”,对“九二共识”准承认,这是“柯文哲模式”核心内涵关键所在。
二、“柯文哲模式”多重溢出效应与意义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一味坚守“台独”底线,两岸关系对峙僵持。僵局中,“墨绿”柯文哲不回避现实状况,正面承认“九二共识”,这对沪台两地,乃至两岸关系是极为难得的机遇。这与已经借着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之机,干脆亮出正式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底线的蔡英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对极想连任的蔡英文形成相当大政治压力。
为了维持现状,应对祖国大陆,蔡英文一厢情愿布局,全面推动“三轨”,亦即民进党执政县市行政首长到祖国大陆访问,甚至寻求与祖国大陆城市结对“姊妹城市”,以求营造不承认“九二共识”,仍可进行两岸交流的假象,并试图实施另类“地方包围中央”策略,以地方交流促动最高层级互动。对此,祖国大陆相当敏感,拒绝了民进党执政县市首长到祖国大陆进行交流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却派出要员到台北市交流,就是要表达在地方交流层次,也要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态度。沪台双方克难前行,坚持积极举办为两岸各方所关注并取得效果的“双城论坛”,凸显了祖国大陆与台北市各阶层各界别广交朋友,“两岸一家亲”意涵。
沪台“双城论坛”在如此复杂的大气候下成功举办,具有越来越多溢出效应与意义。其一,因当前岛内是民进党执政,民进党主政的县市与中枢之间关系,不是大理石式,就是三明治式关系。如果是前者,那么民进党主政县市,就有可能根据自身在地需求逻辑,透过类似“柯文哲模式”,与祖国大陆进行城市交流;而如果是后者,民进党主政县市慑于执政当局权威,就不太可能越过当局政策底线。其二,目前民进党主政县市经济状况堪忧。若两岸城市交流经济天平向蓝营执政县市倾斜,那对绿营县市是极其不利的。面对“九合一”选举惨败,基于“反省”,蔡英文当局有可能被迫稍稍松绑台湾县市与祖国大陆城市交流。民进党主政县市为追求巨大地方利益,展现其地方治绩,则有可能遵照类似“柯文哲模式”,与祖国大陆进行城市交流。
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定位与层级
如果说自2015年8月起,尤其是在2016年5月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沪台两地“双城论坛”能连续4年举办4届,被称作是“两岸城市交流的先行者”,那在“九合一”选举后,越来越多台湾县市不分颜色,紧追台北,争相与祖国大陆交流,则必将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海峡两岸交流大潮。有鉴于此,对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定位与层级作一客观、明确界定与阐述很有必要。
一、新时代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应有正确认识
讲到两岸关系性质,岛内民众历经这次“九合一”选举,对“九二共识”已从“不知不觉”,逐步进入“慢知慢觉”阶段。但对于两岸城市交流性质,仍有点模模糊糊,概念不清。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今的台湾,是坚守“台独”的民进党当家。台湾要推展两岸城市交流广度、宽度、深度,受限于台湾当局片面制定的政策。由于民进党当局至今仍视祖国大陆为敌,更因年初习近平五点政策主张的发表,升级对抗程度,故城市交流回旋空间必定有限,无法放开手脚多元施展。
二、“九合一”选举撬动、改变了台湾政治版图,两岸城市交流将有可能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重要推手,亦是两岸交流有效形式,因此对两岸城市交流现实定位更显必要
客观分析、看待两岸城市交流,可看作是当今两岸官方、半官方往来“停摆”后一种务实、可行的尝试与摸索,是由于蔡英文拒不认同“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陷于困局下一种务实选择,也可以说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僵持下曲折迂回的低层次交流方式。双方城市交流若能在夹缝中顺势而为,通过转化空间与跑道得以在新常态下顺利进行,不因绿营执政大背景导致两岸关系全面“停摆”而跌入冰点,为今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局创造必要条件。所以宜以从鼓励与探索角度来看待、处置。
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两岸城市交流无固定模式,无现存经验。沪台“双城论坛”所形成的“柯文哲模式”,无法原封不动模仿、照搬。在各地交流中,彰显优势,先试先行,切忌一哄而起,全面开花。
三、两岸城市交流因属于地方层级交流,因此务实、低调特别重要
针对民进党在台湾当家的现实,太显眼会被台湾当局利用,扣一顶“亲中卖台”红帽子,政治口水淹没交流成果。两地、三地或多地交流,无法承载较高政治期待。
眼下岛内不少县市长因刚刚上任,并未制定出详尽切实的交流方案,可能还停留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城市交流的思维,如力争观光陆客人数翻番,多卖本地农渔产品到对岸等。如此粗放型交流诚然需要,可带来短时期经济效益,但若长期停留在这种水准,不去想方设法建立可长可久的产业关联,那不用多久,原有竞争优势即会流失。
未来两岸城市交流更需立足实际,精准规划,密切协调,尽快通过调研,建立必要市场机制,以让两岸民众真实感受到两岸交流红利。台湾民意如流水,选民耐心总有限。长期无感的任何交流注定是不得民心的。
两岸城市交流存在种种误区
两岸城市交流由来已久,但目前岛内大气候是民进党当局第一次完全执政,行政及立法大权都在民进党手里。面对这样的大气候,城市交流小气候必然会受到高压限制与影响,随之在两岸产生了种种不容忽视的误区。
误区之一:不谈政治,只拼经济。
这方面论调在“九合一”选举中极力呼喊,层出不穷,如“政治零分,经济100分”等。若仅以此作为竞选口号,用于撇清台湾复杂的政商关系以及政党关系,来争取选民认同,从而获取更多选票,当然可以理解。但若套用到两岸城市交流这个层面,只要交流红利,不对两岸关系及两岸城市交流性质有正确认知,政经两者截然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所谓交流合作,那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一是任何经济合作都必须有政治互信支撑。不讲双方互信基础、合作基准,“只经不政”,造成不谈“九二共识”,照样可进行交流合作的假象,从而干扰、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二是政经严重背离,为交流而交流,无助于反“独”促统,无形中助长了“台独”气焰。祖国大陆历来的立场是,在对两岸关系性质、两岸城市交流性质有正确认知基础上,欢迎台湾更多县市参与两岸城市交流合作。而台湾大陆事务部门主管陈明通却反其道而鼓吹:“乐见各县市拼经济,但是拼经济,少谈一点政治”“两岸城市交流不要有政治前提”。这里的“少谈一点政治”“不要有政治前提”,其实质就是否定把“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城市交流的前提,这显然会阻挡、破坏双方的交流。城市交流绝不可能是为交流而交流,更不是祖国大陆“委曲求全”,配合民进党当局企求的另类“只经济不政治”的被掏空的交流。
误区之二:所谓双方交流,就是祖国大陆单方面向台湾让利。
放眼全球,任何国家与地区开展域外交流,不可能单方面放弃自身利益进行。任何单纯送礼式交流,由于违背交流利益规律而无法可持续进行。当然这方面也有例外,比如说台湾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大地震,大的水灾、旱灾、台风或流行性疾病等,祖国大陆理所当然会第一时间伸出无私援手,应急援助。两岸城市交流,要以两岸共同利益为导向,不宜以某方利益为优先。更要以两岸社会整体利益为依据,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让更多民众受益受惠。
误区之三:2020年台湾大选即将来临,在这敏感时期开展双方城市交流,其结果是变相为蔡英文加分。
两岸有识之士担心,在民进党主政下,两岸城市交流若能带动岛内经济发展,蔡英文当局收获经济红利,为自身政治服务,这等同于给大选送上大礼;交流若起色不大或几无起色,台湾当局一定会借此指责大陆虚情假意,敷衍了事,承认“九二共识”也没有用,纯属政治秀。
对于这种担忧,从大格局出发没有必要。第一,祖国大陆各地政府与中央立场保持高度一致,仅会在一定授权范围内进行交流,会掌握好交流尺度与规模。第二,两岸城市交流历来是蓝营强项与优势,不会轻易拱手让民进党收割成果。第三,祖国大陆各方在两岸城市交流中,不会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处置,拿捏分寸向来谨慎。
误区之四:两岸城市交流对祖国大陆有弊无利。
对于利弊应辩证看待。祖国大陆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一方面台湾问题未解决,就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宏伟征程,随着各领域复兴逐步实现,为最后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创造越来越多有利条件。站在这个战略高度,两岸城市交流既然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自然就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是最大的利,怎么会产生有弊无利的错觉。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以两岸视角来审视,在双方的交流中,各取所长,取长补短,有利于双方经济社会发展,能更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这对两岸都是有利无弊的。
针对两岸城市交流的思考
“九二共识”展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高政治战略性位阶,即两岸身份认同与两岸未来走向,如“两岸一中”、反对“台独”;一是低政治事务性位阶,两岸城市交流属于这个层面,但低政治不是全盘抛弃政治的无政治。
此次“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在选举关键时刻,通过电视辩论,公开认同“九二共识”,最后以比对手高15多万票优势当选高雄市市长。这表明“九二共识”在当今台湾决不是票房毒药,相反能凝聚相当大民意基础。韩国瑜在胜选后对于“九二共识”还有更深一层认识。他认为,如果将“九二共识”或“两岸一家亲”定义为标签化,代表那只是“在嘴巴滑过去而已”,没有真正从心里面去认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异常火爆的“九合一”选举,尽管岛内选民可能至今仍对于“九二共识”内涵不甚了解,但却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一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及台湾经济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体认到“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经济不会好”的道理。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沪台“双城论坛”以一年一次较为适合,但交流议题毕竟有限。在已举办九届的基础上,理应向纵深发展,变双城为三城、多城颇有积极意涵,可扩大岛内正能量累积、发酵,亦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之间更多了解与情感。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化必须各方确有此愿,不可仓促草率从事,更不可强求。为追求政绩、流于形式的升级有百弊而无一利。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海峡两岸现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有关两岸和平统一的五项政策主张,在台海两岸引发强烈反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让纷飞的思绪沉淀下来,多方思考如何以两岸城市交流为取向、为抓手,更多地创造“九二共识”效益扩大化的升级版:一是与时俱进,扩大两岸区域经济整合实质利基,力求创造两岸城市交流更多务实而非务虚的互利双赢;二是提供更多实质机遇,让台湾城市更多地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先与台湾城市连结,然后再以共同连结身份,争取共同参与世界城市联盟网络。
台湾县市长谋划赴祖国大陆交流,不必拘泥于祖国大陆一线都市,视角可广,可根据本县市优势、特色与需求,有选择地筛选对己方有益的祖国大陆城市交流。高雄市市长韩国瑜对此有自己的见解,高雄可与大陆每一个地级市交流,但具体交流要视情况而定,有物质的交流,经济的交流,产业及科研的交流,更有心灵的交流。每次交流事先都应做足功课,制定细致可行的交流方案,双方达成共识部分即可予以落实、执行;暂有分歧也属正常,经日后协商,予以修正、推展,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城市交流,不断获取民众所期盼的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