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求真 独辟蹊径——从《盛唐三大家诗论》看魏耕原先生的学术追求

2019-01-18李世忠

天中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论语词王维

李世忠



守正求真 独辟蹊径——从《盛唐三大家诗论》看魏耕原先生的学术追求

李世忠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魏耕原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具有鲜明强烈的守正求真、务实创新精神。立足经典、精解文本,是其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求是求真、独辟蹊径,是其学术研究的一贯追求;以博观会通的大文化、大艺术视野,创新学术研究方法,是其不断开辟学术新天地的基本理念。这些治学特点在魏耕原《盛唐三大家诗论》一书及其他成果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魏耕原;文学研究;立足文本;求是求真;博观会通

魏耕原是陕西西安人,长期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精耕细作三十余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瞩目。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全唐诗语词通释》《唐宋诗词语词考释》《谢朓诗论》《陶渊明论》《盛唐名家诗论》《盛唐三大家诗论》《古诗精华赏析》《南丰文钞校注集评》①《韩非子注评》等专著,其中《全唐诗语词通释》《唐宋诗词语词考释》中的内容被《汉语大词典》补订本收录十多万字。此外,还有尚未付梓的著作《诗经论艺》《杜诗新论》《诗学发微》,及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临川文钞校注集评》《庐陵文钞校注集评》《万家辞赋》《历代小赋观止》等。长期耕耘于古典文学园地,魏耕原于学术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路,以下笔者试就魏耕原新作《盛唐三大家诗论》②及其他学术成果谈些粗浅的认识,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经典,精读文本

对文学研究来说,经典文本不仅是研究的核心材料和主要对象,也是理解一个时代文学现象最重要的切入口。刘跃进在《杜甫精神的启迪》中曾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学界通常是跑马圈地,拼命拓展,不遗余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生态的失衡。与此同时,我们却又有意无意地忽略经典,对于《诗》《骚》、李、杜、元、白、韩、柳、苏、黄等重要作家作品和传统经典的研究,反而没有更多的开拓和进展。相反,倒是那些边缘的东西,大有步入学术中心的态势。”[1]刘跃进批评的这种趋势,在当下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然而,综观魏耕原的古典文学研究,其回归经典、求是求真的精神,是对这种不良现象的反拨与矫正。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魏耕原始终以古典文学领域的大家、名家及经典之作为关注与研究对象,甚至对那些在别人看来已经没有挖掘余地的领域,也从不回避。如他的先秦文学研究,重点关注《诗经》《楚辞》及诸子;汉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史记》与建安文学;六朝文学中,注重谢朓与陶渊明;在用功极深的唐诗研究中,他所关注的也是“李杜”“王孟”“高岑”等具有代表性的盛唐诗人群。其新作《盛唐三大家诗论》分为四编,前三编分别是“李白论”“王维论”“杜甫论”,最后是三大家“比较论”。全书涉及的研究对象,正是代表了中国诗最高水平的三位经典诗人。

经典研究如何出新?魏耕原主张通过精读文本来发现问题。他认为要发现问题,必须立足原典,精读文本,和时下潮流拉开一定距离,要耐得住寂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2001年,当他的《全唐诗语词通释》一书出版的时候,他说:“是书力求通一代语词之衍变,究诗文之交通,是否能至,心向往之。精心十年,孜孜以求,意亦在斯!”[2]这种在文本研读上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的情况,在《盛唐三大家诗论》一书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首先,就《盛唐三大家诗论》所涉李白、王维、杜甫作品的文本材料而言,魏耕原是全面占有、一网打尽的。全书使用数据统计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资料作了精细研读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与举证。如论李白歌行创变,分析李白歌行句式的参差与多样,论李白、杜甫组诗,论王维应制诗、长安诗,论杜甫歌行、律诗、绝句,均有具体详尽的数量统计与分析。这种立足全面占有文本材料基础上的研究,使所得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其次是对作品的精熟。魏耕原数十年来对唐代文学始终存有浓厚兴趣,“文革”期间抄写过《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20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后,他一部接一部地读唐人别集,《全唐诗》通读过两遍,至于李、杜、王、孟、高、岑等的诗集,读了不知多少遍,制作了数不清的卡片,日夜兼程,未有一天止息,包括节假日,“寒暑假似乎成为文学院文渊楼的看守员。但此处寂静,可爱至极,值得每天坐公交车来回跑”[3]322;“大学毕业论文就作了两篇,文章有关孟郊、杜牧,凡得三万多字,后来见刊于两家学报”[3]322;进入高校当助教期间,便通读《全唐诗》及补编与敦煌诗[3]323。正因耐得住寂寞、坐得下冷板凳,故他的《谢朓诗论》《陶渊明研究》《盛唐名家诗论》及《盛唐三大家诗论》等著作中所涉及的原典引用,几乎都是信手拈来。其论述引用丰富却不烦琐,省简而切中要害,这主要得力于能予对象以画龙点睛式的摘引,或提纲挈领式的概括。这些摘引的诗句、语词,往往就是整首诗或某一大篇中个别段落的关键词句,他以四两拨千斤之功力,将其完全融入逻辑严密而又行云流水般的论述语言中。这当然是以他对作品的精熟及高水平的鉴赏作后盾的。

二、求是求真,独辟蹊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推陈出新是当下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尤其各个时代的大家、名家研究,染手者众,开掘新天地极难。魏耕原致力于经典研究,所涉对象虽不出历代大家、名家范畴,然他的研究却绝不步人后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是抱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学术研究,而是以持正求真精神,善于对热点问题做冷思考,善于在人所共知的研究对象中精钻细研、深入挖掘,“力图从熟中走出新来,从热中发现遗漏”[3]322。他的研究有的是对已有成果的深化与超越,有的是对现有研究的矫正和对学术空白地带的填补,有的则完全是他所开拓的本门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如陶渊明田园诗研究中,人们向来认为陶诗的风格特征为平淡,但魏耕原认为其诗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是“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以及由田园开凿出的关于农夫的衣食问题议论,“尤非‘平淡’所能概括”[4]。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广为人称,魏耕原却发现了其创作的局限。他认为建安诸子文学的题材内容、表现方法雷同,其“审美上趋于一致的粗糙描写,亦有待于晋宋文学的更张。至于公宴、斗鸡、游览,包括从军、咏史之类的诗赋,则更为明显。过去只看到光辉,但此中亦存在雷同化的倾向”[5]。对于陈子昂的诗论,学界向来认同其对晋宋齐梁诗风的抨击,而魏耕原《谢朓诗论》却指出,实际上陈子昂对齐梁诗风也有所接受。至如钟嵘评价谢朓“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魏耕原也指出这并不准确,因为晋宋文字狱为祸甚烈,谢朓为诗亦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类似这样求是求真的治学思维与态度,在《盛唐三大家诗论》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首先,在这部以人们熟知的人物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中,他开掘出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从此书目录看,很多内容都是前人很少涉及或未有涉足者,在各章节研究内容的具体展开中,全书或更深入挖掘论者语焉不详之处,或论述学界未曾涉足的研究领域,往往新见迭出。如关于李白诗题材的嫁接、主题的多义、句式的集成、句型的参差以及反复见于篇章的起兴等,都是历来讨论李白诗者论之不深或言有未及者。又如论述王维对诗体的创新、王维山水画与山水诗的融合、王维对二维空间的处理、王维诗与谢朓诗之关系等,都能言人所未言。其他如论杜诗结构、主题、句式,论“李杜”诗同异等,很多都发人未发。魏耕原说他在人们对唐诗赞美声中,“给盛唐三大家泼了不少‘冷水’”,然而“此非执意求新,实属于一种求真求实,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可以自信,这种对盛唐诗非赞美的揭示,对学界或许有更多的启发”[3]322。事实上他的真知灼见已足振聋发聩!另外,他关于三大家的一些研究内容,也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如关于李白诗歌起兴手法运用的原因,王维在诗体实验与创新上的努力,王维的七绝对于人们了解盛唐七绝艺术规律的价值等研究,对启发人们进一步开掘古代文学研究新天地,都有重要意义。

其次,从句式句型、语词性质结构等语言材料入手考察文学问题,也是魏耕原此书一大特点。在回顾自己早年治学经历时,他说:“我对乾嘉小学也有浓厚兴趣,《说文》段注、王氏四种,郝氏《尔雅义疏》等,一一通读,自谓此道已明。有了这个基础……便有了《全唐诗语词通释》与《唐宋诗词语词考释》……这是我对热衷的乾嘉学者小学考据,施之于诗词口语俗词训释的总结,走的是训诂学与诗学两眼齐观的理路,也是对将来唐诗研究做些准备。”[3]323对古汉语文字的这种深入研究,使他在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研究中,格外重视语言材料的考察。早年研究唐诗语词时他就说:“李白词的作者从属问题,向来众说纷纭。其《清平乐》中‘花貌些子时光’的‘些子’,《全唐诗》凡七例,其余六例为白居易以降的诗词。李词作为孤例独出现于盛唐,不免让人以怀疑的眼光打量起来。”[2]399魏耕原当时已看到,从作家语词使用角度考察令学界头疼的文学问题是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样的研究理路,在《盛唐三大家诗论》中有广泛体现。如在考察李白歌行体诗时,他独辟蹊径,从语词、句式使用方面指出其特色;研究王维诗,指出王诗所创造的把处于二维不同的空间景物,借助同样的语词“外”,而使之“叠合”起来让远景凌驾于中景之上写法的规律性;论杜诗,指出其七律创作中以“浑漫与”的精神吸纳口语俗词与民歌句式,大量运用习见易懂虚词,正是形成其白话七律创作特色的重要原因。比较“李杜”二人创作的语言特色,他通过具体用例对二人“以文为诗”的异质同构特色进行分析,甚至还深入到对作家创作模式问题的揭橥。

需要说明的是,魏耕原在学术研究中,反对尚同趋时与空泛学风而坚持独辟蹊径,并非要忽略前人成果,相反他认为只有建立在前贤劳动基础上的创新才有价值。他说:“学如聚沙积薪,淡漠前人研究,只能限制视野,甚或重复劳动。”[2]399从《盛唐三大家诗论》中可以看到,他对前贤或时人的研究不仅熟悉,而且也表现出特有的尊重。这部书稿每一章节中的第一个脚注,几乎都是对所论对象学界已有成果的综述,从大学者到学术新人之作几无遗漏。这不仅体现了魏耕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也反映出他时刻关注学术前沿的专注精神。也就是说,他不仅全盘把握研究对象,而且对“研究的研究”也定要做到熟稔于胸。

三、博观会通,创新方法

在《盛唐三大家诗论 · 自叙》中,魏耕原说他的研究方法是:“以诗体的发展变化为中心,以三大家各自特色为切入点,避免笼括或浮泛的议论。采用不同学科的交叉,把绘画、书法与诗歌研究结合起来。以宏观的整体把握为基础……用比较方法,舍弃异中求异之简易,而用异中求同之宏通理念,当符合学理而更有价值。采用数据统计法,从而发现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开发新的渠道”,同时也“重视逆向思维的观察”[3]1―2。由此可见,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魏耕原反对故步自封,主张以博观会通的学术视野,从一个时代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出发,在大文化背景下通过多学科交叉及比较、数据统计等途径,不拘一格探讨研究对象。如在进行陶渊明研究时,魏耕原结合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文化背景,对陶诗好为议论的特色进行考察,指出这就是陶诗所具有的散文化审美魅力,是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中探索以文入诗、诗赋交融的结果[6];在唐前诗歌意象研究中,魏耕原结合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从诗歌文学运用飞鸟意象的比较视角,研究魏晋之前中国诗意象的群体性、类别性特点,及魏晋时期诗歌反映诗人主体性的明显演变过程,从中揭示出魏晋诗赋文体之间的交流情况[7][8]。这些都是博观融通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在《盛唐三大家诗论》中也有鲜明反映。

首先,从本书篇章安排看,虽三家分论、各自独立,然而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三大家乃至整个中国诗发展变化的历程,却都是被水乳一体地联结在一起进行论述,真正实现了魏耕原所主张的在“以诗体的发展变化为中心”基础上的“宏观整体把握”。如本书论王维拟人化山水描写手法,将其与大、小谢相比较,指出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论述杜甫白话七律创作,指出其与王维、孟浩然及张九龄律诗的区别;论李白歌行使用散文句与散文复句习用的虚词入诗,指出其与杜诗相较所具有的特点,等等。尤其是论三大家创作,总是把他们的诗歌放在中国诗自先秦至宋元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予以考察。如论杜诗的议论结构问题,论杜甫组诗创作等,都是将其放在中国诗自古以来创作历程中回顾、分析。这种历史性追溯与勾勒,使得所论问题的学术深广度得到空前提升和极大拓展,从而给人一种一册在手即可遍览唐诗乃至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感觉。

其次,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融合的角度,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界域,考察缠夹难清的各类艺术形式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如在陶渊明研究中,魏耕原探讨了陶诗与王羲之《兰亭序》艺术规律的共通性[9]。在《盛唐三大家诗论》中,他同样将此种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如该书第八章讨论王维山水画和山水诗的趋向与规律融合问题,他先分析了王维山水画审美趋向及规律,指出后世论述的王维画迹的六大特点——画作以平远构图、风格清润秀整与物象简远、用笔的细劲、孤鸿鸥鸟的点缀、落照斜阳的选择以及充满其中的抒情性,必然影响到王维诗歌的构思与表现[3]125。接下来分析其“诗中有画”特点时,魏耕原指出:王维山水画以平远为特点,影响到他的诗歌,也是“在采取平远构图上,似乎是其前后始终一贯的宗旨”,而且其诗“诸体具备,题材广泛,就像在画中兼备人物、山水一样……或如其书法楷草兼备一样”[3]126;因为有绘画的眼光与对最佳审美构图形式的有意识追求,故而“王维田园诗无论是远眺式静态性焦点透视,还是移步换形或随目所及动态性的散点透视,都是以游目骋怀的安适或者隐士的心态描摹田园风光,总是以平远的审美选择把握景物情事”[3]130。“山水诗与山水画,在题材、视角、意象的选择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声画’与‘无声诗’在王维手中得到双向交流……”[3]137,甚至他还发现,王维所掌握的绘画的原理与技巧也会影响其诗歌创作的套路与模式。

类似这样的针对盛唐艺术家王维在书法、绘画及诗歌创作中一气贯通的审美趣味及其表现形式所做的深入分析,增进了人们对王维艺术作品关联性的认识,也极大地开掘了王维诗研究的深广度。

此著与《盛唐名家诗论》互为呼应,这也是魏耕原重视学术研究中宏观系统性思维的体现。诸如《陶渊明论》与《谢朓诗论》,《全唐诗语词通释》与《唐宋诗词语词考释》,每两著构成联系,方法虽各不同,然可彼此发明。

总之,立足经典,精解文本,是魏耕原学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求是求真、独辟蹊径,是他学术研究的一贯追求;而以博观会通的大文化、大艺术视野,创新学术研究方法,则保证了他的学术研究能不断开辟新的研究天地。在从事文学研究过程中,魏耕原说自己“既关注学界的进展,又时时考虑走出一条自家的新路”,“困惑思虑的不是‘怎样写’,而是‘写什么’。每一章的选题都要长久思虑,方始有点端倪”[3]322。正因为有长期思考、探索形成的深厚学术积累,及追求真知的精神与情怀,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能在学术研究的“熟土”上开掘出一片“处女地”。相信随着这部《盛唐三大家诗论》的问世,魏耕原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其沾溉后学,必将乌有穷已!

注释:

①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近期中华书局将要再版此书。

②此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1] 刘跃进.杜甫精神的启迪[J].杜甫研究学刊,2015(3):7―9.

[2] 魏耕原.全唐诗语词通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魏耕原.盛唐三大家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 魏耕原.陶诗“平淡”说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9):85―90.

[5] 魏耕原.建安文学的互同与模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7(1):9―15.

[6] 魏耕原.论陶渊明诗的散文美[J].文学遗产,2008(6):30―35.

[7] 魏耕原.先秦两汉诗坛的飞鸟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2(2):252―255.

[8] 魏耕原.飞鸟意象穿翔魏晋诗赋的衍变历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29―33.

[9] 魏耕原.陶诗与王羲之《兰亭序》艺术规律的共性[J].文史哲,2008(6):58―66.

Pursue Knowledge in a Unique Way——Mr. WEI Gengyuan's Academic Pursuit in

LI Shizhong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China)

Mr. WEI's academic thought and pursuit have a distinct and strong spirit of honesty, pragmatism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losing-reading of classics, he keeps seeking truth in a unique way and exploring the new interrelated fields. His academic features are clearly reflected in his bookand other achievements.

WEI Gengyuan; literary research; text-oriented; truth-seeking; interrelated

2018-09-23

李世忠(1969―),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9)01–0001–05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诗论语词王维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洛克的语词应用与规范探析
发光的语词(三则)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