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身心发展 全面激活体育课堂

2019-01-18施海兵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身心心理健康体育

施海兵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400)

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通过常规的体检,易被了解、掌握,而心理健康,因其潜在性、隐含性,往往容易为人所忽略。中学阶段的学生,课业紧张,考试压力巨大,家长与老师只是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孩子加强营养,担心学生出现头疼脑热的紧急状况,但对于学生心理的疏导,存在严重忽视,学生叛逆、冲动行为屡见不鲜。而体育崇仰力与美的融合,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 正视价值,端正态度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为此,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开设了一系列学科课程,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传授学生通识知识,呼吁学生重视文化的培养,而体育课程作为体育育人的重要渠道,常常被忽视,存在相当数量的学校,重视人文学科,轻视体育教育。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将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视作学习阶段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为此,他们愿意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取得更大的优势。体育作为一门既没有课后作业,也不纳入高考成绩的学科,虽然在中考中,得到一定的重视,但轻视体育教育是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真实状况。

但仔细观察学生的成长发展,体育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教授学生体育保健常识。常规的体育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增强了学生防御疾病的抵抗力,且通过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释放学生身心的压力,完善了学生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运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为此,体育教师亦需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天性纯真活泼的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在持久力和专注度上存在不足,有着明显的向师性,也伴随着冲动和逆反心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多在室外进行,宽松自然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成长的自由,但也为严谨有序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场地特点,端正学生体育学科意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展体育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体验,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法。新课改视域下的体育教学应突出生本教学理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唤醒学生体育教育意识,建立学生对体育的基本认知,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为真正高效有序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落实,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和体验。

2. 科学训练,有效指导

体育是一门体现技能型,展现竞技性,蕴含人文性的学科。体育教学既需要以生为本的情感积淀,更需要教师扎实专业的技术指导。教师在思想、情感、技术等方面的充分准备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点,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技能性训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过程中带来的身心愉悦,在身体和心灵上获得双重的提升。

如,足球教学是常见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受国际赛事的影响,许多学生是足球项目的忠实拥护者,对待踢足球,亦有积极的兴趣。但足球项目不是冲动单一的莽夫运动,它对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腰腹的柔韧性、肢体的耐力等方面都存在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循序渐渐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足球技能。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可以通过蛙跳、快速居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爆发力,通过单腿站立、双腿提踵下蹲等训练,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其次,增强比赛意识训练。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十字象限跳、折返跑等比赛,激发学生斗志,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些看似基础简单的动作,被放置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对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准备活动到技能提升,专业的体育指导,既发挥了教师所长,实现自身价值,也普及了体育项目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认知,培养能力。

体育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在教学的过程思维的调动较为隐性,肢体的调动比较显性。对于这样一门以肢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学科,学生既重视又轻视,既喜爱又紧张。而专业的体育指导,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机械性和重复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和谐、平等课堂氛围的形成。而教师亦可以利用现实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展体育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身体发展,陶冶学生情操。

3. 意志培养,疏导压力

林崇德先生在《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核心是自尊。”心理健康作为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强调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同时要求人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期”和“转型期”,教师更加需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锻炼个人意志,合理宣泄个人情绪,排解心理压力。

如,现阶段的中学生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日常缺乏锻炼,极易形成失落与挫败感,常规的体育训练中,突然融入争分夺秒的计时,体育似乎离放松、离游戏越来越远。但实质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测试唤醒了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学生走出一方密闭的教室,走向蓝天和操场。而体育教师,也可以结合体育测试的契机,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对于长期缺乏锻炼的学生而言,快速进入800米、1000米、1500米的跑步训练,既有心理上的压力,也有身体上的不适,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重视自己的陪伴指导作用,在学生难受时,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关心,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努力付出。同时,教师可以在日常指导中,以量表的形式,记录学生每日训练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见证学生的变化,带领学生感受体育训练给予其身心带来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正确看待体育数据,乐观对待成败,引导学生明白,比体育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展现出来的耐力、拼搏力和自信力,这是伴随学生一生成长的财富和经验。

发挥指导实效,挖掘自身潜能。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的作用力下,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身体潜能,激发其完成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和意志品质,突显体育教学的特色和魅力,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构建其积极向上的体育品质、体育情怀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为一个人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正向鼓励的作用,对学生在体育活动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评价,在学生遇到苦难和挫折时,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形成直面困难的勇气。从技能入手,根植于学生内在的潜力才能得到发挥,才能享受体育带给人的快乐。适当的体育训练,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提高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程度,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缓解了自身的压抑,获得情感上的释放。

体育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灵魂的舞蹈。体育是技能的展现,更是精神的彰显。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系统的体育技术引导,积极正向的体育品质形成,对其终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随着体育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研究。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及今后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应以体育意识培养为出发点,以体育技能提升为根本目标,以体育情怀的形成为落脚点,切实培养身心健康,健康发展,具有健康体魄和独立人格的新时代中学生。

猜你喜欢

身心心理健康体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给身心降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