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以荆门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
2019-01-18朱昊明
朱昊明
(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1.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经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阵痛期”[1]。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劳动成本逐年上升、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因素出现,导致了供需关系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即出现“供需错位”现象[2]。自2011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同时出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偏高的产业结构问题、生产要素过度依赖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问题、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动力结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奉行需求端管理的传统经济政策效果不断减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3]。
目前在体育产业领域,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也同样存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消费意向也逐渐从基本消费过渡至健康消费、体验消费。而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品牌塑造上,我国体育产业还只是在起步阶段[4]。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型场馆利用率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产业总体体量不大、与其他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体育商品质量不高、体育专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在这种需求强、供给差的强烈对比之下,供给侧改革就显得极其重要。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和规划,2016年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加快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逐渐向高品质方向进行转变。同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体育服务业比例偏低,要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和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体系。随后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充分融合,培育多元主体,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相关的“十三五规划”既点明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指出了体育产业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为应对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增长,必须加快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提升的改革举措[5]。
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载体,它是指以运动休闲为主要特色,融合相关多种业态,不同于一般行政建制和产业开发园区的多元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空间。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国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其中提到,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运动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基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推动全面小康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探索,有利于引领运动休闲新风尚,增加适应群众需求的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可见体育特色小镇也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实践。
2. 体育特色小镇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现实意义
2.1 平衡体育产业供需关系
近年来尽管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国民在海外消费却热情不减,这说明我国经济需求还是很旺盛,只是国内产品供给效率和品质无法满足群众消费需求[2],这种产业供给质量与人民群众需求间的巨大差异,就是我国目前产业供需关系的问题所在。从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来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特色小镇是一种多元、多层次的服务综合体,通过区域内各种相关产业生产要素的整合,有利于提升体育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消费决定供给向供给引领消费转变,激发产业市场化活力,从而降低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差距。
2.2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供给侧问题之一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过大,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与其融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多以一二产业衍生的服务业为主,与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目标相契合。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是将体育作为一个平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相关产业入驻小镇并与之融合形成“体育+”的模式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加体育本体产业比例,体育产业的壮大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总体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2.3 推动体育产业与外界融合,促进资源整合
从我国近几年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看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情况下已不分你我,体育特色小镇中的体育产业同样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游客出于观赏赛事、参加比赛、运动体验等目的纷至沓来,除了有对体育的需求,势必会有连带的其他需求,如住宿、餐饮、观光、休闲、培训等,这就需要小镇“五脏俱全”,让产业聚集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整合产业间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从而推动小镇内各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 以小镇建设为契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爱飞客模式”
3.1 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情况简介
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坐落于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漳河新区与通航文化的联系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宏图飞机制造厂落户荆门,积淀了浓厚的航空文化氛围。漳河新区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全力推动体育产业与航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国家首批特色小镇建设名单中,爱飞客小镇被列为其中之一。爱飞客小镇镇区规划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从2016至2026年分三期建设,目前正处在第二期建设中。经过几年建设,荆门通航公司、荆门爱飞客俱乐部公司、飞行家公司等通航企业落户爱飞客小镇,开展运动体验、特技飞行表演、游览漳河、赏汉江、跨长江航空观光、飞行培训等项目。
依托丰富的运动休闲资源,秉承着全产业、智慧化、趣味化发展理念,立足休闲体验属性,将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发展体育旅游与体育服务业。2016年度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9000万,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5%,爱飞客航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收入4.8亿元。
3.2 借小镇建设契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爱飞客模式”
“爱飞客模式”就是借小镇建设契机,供给层次和效率两手抓,以体育运动推介旅游资源,多方面入手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模式。其取得的成效总结为以下几点:
依托小镇基础设施健设,完善了区域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自小镇建设以来,新区体育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农体健身工程、健身路径覆盖率达100%,建成区域内绿道32公里、水上栈道6公里、环库自行车道66公里,新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和漳河文化体育中心,并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体育健身设施,实现镇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已达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截止2020年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目标。
常规化赛事举办,提升了大型场馆利用率。一方面采取智慧化产业发展模式,镇区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可在官网或APP预约,使游客获得服务的方式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依托小镇内外充足的体育场地资源,由政府牵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如荆门市新春长跑、荆门爱飞客彩虹音乐跑、爱飞客农民运动会等,为小镇运营和爱飞客飞行大会、爱飞客国际马拉松、全国跳伞锦标赛等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奠定良好体育氛围,既提高了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也提高了场馆利用率,实现场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各类赛事的举办聚焦了荆门的人气,并以此机会向更多的人推介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
科学布局产业内容,提高了体育服务供给效率。镇内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并形成科学的产业布局,爱飞客小镇第一期包括水上飞机体验基地、飞行别墅、极客公园、会议度假酒店、荆楚文化古镇、航空文化展厅和航空梦幻乐园等项目,可以看出镇内体育产业分别与通航、高端住宿、科教、户外拓展、会展、荆楚文化、亲子等产业融合,再加上新区西扩打造农业旅游核心,共同形成航空运动功能区、户外运动功能区、青少年国防科教主题区、康养休闲功能区和体育旅游功能圈,水上及沙滩功能区正在建设中,再由环库的自驾线路、骑行线路、徒步线路将各个功能区串联。科学的产业布局对新区的各类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得体育服务供给效率更高,让游客旅游目的性更强。
依托小镇运营,培育了一批体育产业公司。外来资本的进驻与推动是保证本地体育项目持续发展、本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主要力量[6]。小镇早在建设之初就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招商,新区政府一直坚持高端规划、高端运营,吸引了诸如中航、鄂旅投、爱飞客、飞行家等科技和商业巨头入驻,小镇各部分运营由不同公司承担,采用PPP模式培育了一批体育企业,对积极发展体育产业的企业给予绿色通道,政府同时起到监督作用,提高了体育非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可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引进+培养”的人才供给模式。除引进一批体育人才外,依托自身的平台优势,培养各个方向的体育人才。依托通航运动俱乐部,开展飞行员培训,年培养人才约3000人;依托小镇运营,完善晋升机制,培养体育产业运营人才;依托赛事举办,培养相关赛事运营人才,强化当地体育运动协会服务赛事的能力。
4. 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经验启示
4.1 借势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场地服务供给
依托小镇开展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契机,支持相关单位早布局、早规划,安排健身步道、休闲廊道、自行车道、健身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小镇内外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城镇小区建设契机,支持相关单位预留体育用地安装健身路径、修建小型运动场地,尽快形成“15分钟健身圈”,完善提高区域体育设施覆盖率,增加人均体育面积,解决居民健身场地紧张的问题,满足大众体育需求。
4.2 结合当地特色,扩大高端体育商品供给
一个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必然有其“特色之处”,在产业规划初期,要明确“特色”发展,例如优质的户外资源、一定规模的特色运动产业、高质量的运动场地等。“特色”经济形态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千镇一面”的情况出现,最重要的是能够依托特色产业,扩大中高端体育服务供给,满足人们更高端、更新奇、体验性更强的消费欲望。
4.3 科学布局体育产业内容,提高产业供给效率
虽小镇内外产业种类多样,并且形成“你中有我”相互融合的发展局面,但其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体育旅游为主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手段,把特色体育产业作为核心要素,其他相关业态作为辅助要素,形成诸如运动体验区、科教培训区、运动康养区、休闲农业区、综合服务区等明确、科学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间深度交流融合,使资源整合,提高产业供给效率,催生产业新动能,让“体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4.4 鼓励赛事活动举办,提高场馆利用率
依托小镇体育设施,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积极策划全民健身赛事、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承办高端体育会展,并让一部分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会展常态化开展,一方面增加体育产业活力,为城市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大型场馆闲置的问题,使场馆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展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评选、15分钟健身圈特色小区评选等活动,对于优秀的项目予以奖励、宣传,并为其争取政策扶持。
4.5 培育体育企业和单项运动协会,提升体育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智能,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采用PPP模式,培育业务运营企业,开展体育创业孵化、场馆服务、赛事运作等业务,鼓励文化传媒企业增加体育传媒业务模块,依托群众性赛事开展,增强单项体育协会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依托镇内外重点项目建设契机,支持本地建筑企业转型,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的来说,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企业更多依靠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提高体育产业生产效率和体育产品质量,坚持需求引领供给,从而不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形成正向的循环供需关系。
4.6 引入和培养体育产业专业型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人是服务形成和提供的重要因素,要以小镇高端运营为契机,加大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制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和企业内部培养机制,一方面,带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专技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更好赢得游客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从体育服务供给方的角度出发,要培养体育策划人才,不断创新体育服务类别、供给方式等,以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