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方向研究
2019-01-18温志强崔钰琳
温志强,崔钰琳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387)
0 引 言
智慧应急产业中的“智”即智能化、多元化,“慧”即创造力、灵活性。本文认为智慧应急产业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修复与重建提供智能化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纵观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由传统应急产业向智慧应急产业的转型,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体系。此外,发达国家还在应急产业链条高度完备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应急产品的智能性、时效性、系统性、综合性、一体性[1]。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经完成了向智慧应急产业的成功转型,目前正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近年来,为促进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应急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3]。可见智慧应急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更是前景可期,但我国智慧应急产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与困境亟需解决。
1 全球智慧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智慧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应急产业 GDP占比高达8%,许多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应急技术的发展,应急产业也已经完成了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的转型。例如:德国非常重视应急技术的研发[4]。早在 1950年,德国便成立了政府所属机构——联邦技术救援局,它的职责主要是对社会防灾、减灾、抗灾提供技术援助,以及根据应急管理相关部门的要求,在重大灾难、临时紧急状态时提供技术帮助和海外援助,还有应急管理各阶段相关应急技术的支持。美国在二战以后就开始了应急产业的发展和应急技术的研发,现在已经拥有一套完备的智慧应急产业标准和体系,其应急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包括:应急通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急信息支持系统等。英国十分重视应急产业发展,并给予了充分的财政、政策支持。此外,英国最具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产业特别注重发展创新性的应急举措[5],例如EPC的应急管理培训组织就提出并成功实施了许多创新性举措。日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应急技术的研究,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更加重视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比如,日本应急通信装备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此外,日本现已经建立了 JAXA和NICT两个WINDS应急通信系统和覆盖全国的防灾通信网,包括中央防灾无线网、防灾行政无线网、防灾相互通信用无线网以及各种用于专门事件的通信网络。
1.2 国内智慧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的应急产业供需分析来看,我国应急产业GDP占比仅为0.3%,目前应急产业主要以提供各类应急产品和基础应急服务为主。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应急技术的研发,各地区都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应急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高端的、核心的应急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应急装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如高端消防救援装备、搜救仪器装备、防护装备等,进口比例在 70%以上[6]。当前,我国智慧应急产业发展势头较猛、实力较强的有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首先提出并成立了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鼓励引导应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价值,应急产品和服务逐步走向智能化。广东省的应急产品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43个子目录的 60%以上。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应急产业相融合,已经向智慧应急产业方向成功转型,并借由自贸区政策打破传统贸易体制的壁垒、通过金融制度改革为科技创新服务,未来上海市的智慧应急产业发展道路将越来越平坦。北京市的智慧应急产业主要以丰台区的中国应急救援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关村应急管理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产业基地和联盟的相辅相成,极大地整合了北京全市的智慧应急资源,未来北京市将集中力量攻克高端的应急技术。
2 我国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应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产业结构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省市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智慧应急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例如:湖北省在应急交通类产品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华舟重工是支撑其智慧应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陕西省矿产业发达,且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失火,因此陕西省智慧应急产业集中在矿山防护和消防领域两大方面,应急救援类企业和应急服务类企业较少。天津市的智慧应急产业大多集中于应急基础设备制造和应急救援消防装备制造,应急服务、应急技术研发等领域,智慧型产业占比较低。深圳市人口流动量大,公共安全事件复杂多样,因此深圳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更侧重于风险的防范与预警。江苏省由于地域广、智慧应急产业数量少,难以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广东省的智慧应急产业发展重点也主要是在事前预警与事后救援,而且广东省应急产业数量多、范围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急产业体系。上海市智慧应急产业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应急产业的有机结合,应急产业越来越呈现出智慧化的特征。北京市通过“两园两院一联盟一中心”的发展战略,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应急救援科技创新高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应急产业体系。
据此来看,我国应急产业结构整体发展不均衡,除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智慧应急产业转型较成功、结构较完善以外,其他地区智慧应急产业转型成效不佳。此外,我国智慧应急产业链体系不完整、呈分散趋势,作为主力军的应急装备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且各地区有实力的智慧应急领军企业又数量稀少,缺乏带动整个产业链有效整合的实力,未来向高端应急产业链体系建设迈进任务重、难度大。
2.2 产业集聚效应薄弱
2017年,工信部印发的《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通知中将应急产业集聚列入重点工作任务[7],强调要以新时代应急需求带动行业发展,用行业创新成果推动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我国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四川省为代表西南地区以及以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均已基本实现了大规模的智慧应急产业集聚,为智慧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地区的智慧应急产业年产值与 GDP贡献值逐年提升。在大数据环境下,推动全国地区的智慧应急产业规模、行业、地域分布等方面的整合集聚是应急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的应急产业从 2003年“非典”发生后才正式起步,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区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规划阶段,产业要素还很分散,产业集聚效应薄弱,并缺乏国家级的大型重点应急产业集聚区。许多地区还存在未形成具备规模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应急产业示范园区;应急企业与政府、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比较少,无法利用优质资源寻求创新发展;应急装备生产、应急救援应对、应急咨询服务等类型企业各谋其事,无法利用比较优势谋求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2.3 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不足
2017年工信部印发的《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通知也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应急产业科技发展。通过科技计划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科技研发,打造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创新链”。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预警监测设备、应急防护产品、消防救援装备等等都被贴上了“智慧”的标签,传统应急产业正在加快脚步迈进“智慧”的大门,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是智慧应急产业的主流和方向,应急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智慧应急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智慧应急产业已经有效的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应急管理及救援处置的能力,在科技运用方面,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优势打造“智慧”应急产品及服务,抢占市场,例如:很多企业都研发出了全域通联、全程可视、全时智识、全态把握的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但因我国的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正处于产业成长期,应急救援科技企业孵化器类企业还未完全成熟,智能化的应急产品及服务大多还停留在研发设计阶段,已经成果化并成功投入使用的产品及服务较少,而且向“智慧”转型的应急企业多为监测预警类产品,其他种类的应急企业转型趋势较弱。由于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不足,智慧应急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智慧应急产业的技术基础不够牢固,未来在产业提速发展、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将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技术资源支撑等难题,应急产品及服务无法顺利向“高、精、尖”层次转型。
3 未来我国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方向建议
3.1 加快产业向智慧化、市场化转型升级
未来我国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转化内生增长模式,各地区立足本土实际情况,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企业为基础,不断向应急服务企业、应急科技企业等智慧应急一体化方向扩展,可以将应急服务业与保险业、金融业相结合,将保险机制纳入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中,加快产业向智慧化、集成化转型。要善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激发智慧应急市场主体的活力,刺激市场需求,注重与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需求相对应。要加快各地区智慧应急产业链的有效整合,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着力解决市场资源配置不均及创新动力能力不足的问题。核心技术是智慧应急企业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智慧应急的发展核心,未来我国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应急产业的有效资源,提高应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化,延伸应急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推进应急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加快智慧应急产业向智慧化、市场化转型升级。
3.2 加快产业集聚,打造国家级大型重点应急产业集聚区
未来我国智慧应急产业集聚总体发展方向可借鉴北京“两园两院一联盟一中心”特色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各个地区应急产业地域、行业、结构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加快与相关部门合作,发展比较优势。未建立应急产业联盟及协会的地区,要加快建立应急产业联盟及产业协会,为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级大型重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可以优先考虑应急产业基础好、科研实力强、创新动力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率先建设智慧应急产业示范园区。根据各类智慧应急产业的实际运营情况,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生产、技术、物流等资源,发挥各行业比较优势,加快应急产业集聚。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示范基地的建设,按照“谁投资、谁获益”和“多投资、多获益”的原则,推动应急产业多元主体投入机制的建设,支持社会各类资本采取 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模式)、BT(“建设—移交”投资模式)、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激发智慧应急产业大众创业,推动智慧应急产业规模化发展[8]。
3.3 借“产学研”之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我国智慧应急企业未来要逐渐转向“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经营方式,加大应急科技投资力度,积极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重点对应急前沿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研究,提升智慧应急产业创新能力、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智慧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政府部门应尝试建立应急技术重大专项,充分发挥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应急产业协会等平台的作用,组织应急管理专家学会,集思广益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出中肯建议,探讨跨学科的集成方法[9]。此外,还必须坚持军民融合的智慧应急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各地区智慧应急产业要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军工技术向智慧应急方向转型,发展创新型应急通用装备,并提高有效投放能力,这将会成为智慧应急产业走向高、精、尖方向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