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种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2019-01-17郭东伟李春莲刘柏林许盛宝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种业人才培养改革

郭东伟 李春莲 刘柏林 许盛宝

摘要: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种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种业产业发展新形势对种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了进行种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性意见,以期能够对新形势下我国种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业;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223-02

一、前言

种业是农业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种业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业人才的竞争。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及2016年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种业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种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兼并重组的进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对种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培养要求。

二、我国种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我国种业人才的分布特点。与广义的种业人才其实包括了从种子培育到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中的各类从业人员。目前,我国的种子研发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力量;种子生产、种子营销人员则主要集中在种业企业,这部分人员是连接种子研发和种子应用的纽带,也是实现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种业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种子管理部门,是确保种子准入和市场有序运行的行政保障。近几年,随着国家推动商业化育种以来,相当一部分种业研发人员开始从科研院所向种业企业流动,使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大幅度提升。例如,在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的548个玉米品种中,只有44个是由科研院所独立或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培育,仅占总数的8%,超过90%的玉米品种是由企业自主培育的,企业已成为作物育种的主体。

2.我国种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自1995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战略以来,种业人才培养就一直是该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而高校则是种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创了我国种科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随后,各涉农高校纷纷跟进,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截至目前,全国能进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已达到36个,其中能达到硕士层次的高校超过14所,博士层次的超过11所,已形成了由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种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常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主要有作物育种原理、田间试验设计、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种子生理学、公共关系学、推广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种子贮藏加工与种子经营等。

3.我国种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育、繁、推”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种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涵盖了种子产业从研发到推广的全过程,因此,种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种业人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现有的种业人才多来自农学、园艺、植保、栽培等种业相关专业,其知识培养缺少种子从研发到推广全过程,缺少系统性,培养出的更多是“专才”而非“全才”。(2)培养组织模式、方法、环节单一,除了学校以外,科研单位、企业和市场管理部门未能有效参与到培养的过程中,多注重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尤其是企业营销和市场管理环节重视不足,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3)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多种要素所限,各单位培养的种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手段和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营销策略的高端人才极度缺乏。(4)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缺少区域特色、专业特色,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我国种业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受到了国际种业巨头的强势挤压和挑战,要实现全面赶超和彻底突围,必须把种业科技创新摆上首要位置,而加强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还要依靠种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种业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倡议和新战略的实施,都促使种业市场发生了深的变革,迫切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调整培养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种业人才的新要求[1,2]。这主要体现在:(1)种子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急需大量种业人才来开展“育、繁、加、检、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种业企业已超过5000家,社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会比较旺盛。但一些非科研人員的人才略有减少。对一些掌握了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如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技能的高端育种研发人员和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种业企业履职经历的,掌握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现代资本运作技能的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用人单位更加多元化。以往我国种业人才主要流向各级种子管理等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种业人才主要从事的也是种子管理、研发和销售等相关工作,但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和农产品贸易的不断扩大,一些植物检疫检验机构、商检机构、农资企业的涉外部门、跨境物流企业等也迫切需要有种业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种业人才就业单位日趋多元化。(3)对种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由于用人单位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些种子经营管理、种子产业化、种子生物技术研发、种子物流、种子加工、种子外贸、市场宣传与媒体、种子制度与政策研究等多领域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会更加紧俏。

四、新形勢下种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1.确定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改革种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应该与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导向相一致,与种业人才就业单位的需求特征相吻合,在强调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能够突显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等差异的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又培养在“种子研发”和“营销管理”上能够提升种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家”。

2.制订科学合理的种业人才培养方案。种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与种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对复合型、应用型“通才”培养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强调课程间横向的整体协调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争端频发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种业政策和法规、种子跨境贸易、进出口植物检验检疫制度等新知识、新理论也应作为课程予以学习和掌握;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种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地参与和实践,应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对创新性高学历种业研发人员“专家”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则主要强调知识的纵向系统性,注重向“深度”延伸,尤其是增设一些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育种新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等和新学科如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生物组学、表观遗传学等课程的学习,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该在实验室和基地。

3.构建多部门、多单位联动的种业人才培养模式。种业企业是种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推动种子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将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推手,因此,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一线主体,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种子和什么样的人才最清楚。所以,在种业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应主动吸引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种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按照区域、目标的差异实行分类培养,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适当条件下,也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座,现身说法,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探索“四结合”、“现代学徒制[1]”、“多元化”、“双主体育人”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业卿,丁先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

[2]王州飞,张红生.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J].中国种业,2013,(2):1-3.

猜你喜欢

种业人才培养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种业名企展示
改革创新(二)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