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应用与意义探究
2019-01-17覃一玲
覃一玲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应用和意义。方法 选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到院进行治疗的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11月,随机均分40例患者为每组20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方式予以治疗,研究组采取院前急救方式予以治疗,就两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較对照组而言,研究组再通率明显更高,达到87.5%,且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也明显更短,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院前;溶栓治疗;冠脉再通;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6..01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时其关键就在于尽早进行血栓的溶解。临床实践和文献报道均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表现,提高冠脉再通率[1-2]。本次就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相关情况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到院进行治疗的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11月,所有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标准,均在知情下签署同意书,愿意配合完成整个研究。排除血压控制效果较差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患者、伴活动性溃疡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卒中病史患者等。以随机方式将40例患者均分成各20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病例15例,女性病例5例,年龄区间范围49~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08±6.53岁;研究组中男性病例14例,女性病例6例,年龄区间范围48~69岁之间,平均年龄56.12±6.49岁。两组一般资料P均>0.05。说明组间研究结果可比性好。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方式予以治疗,按照急诊流程和要求实施溶栓治疗。研究组采取院前溶栓治疗,即急救现场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询问其发病情况和既往病史,经初步诊断,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予以吸氧、止痛、心电图监测以及镇静等治疗。采取口服的方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比格雷片,剂量各为300 mg。构建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和疾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将其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多和患者和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早期实施溶栓治疗的好处。经绿色通道送至急诊重症监护室实施心电图复查,检查患者凝血情况,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尿激酶与氯化钠注射液,半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记录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
1.4 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所获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以t比较检验;各组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以x2进行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治疗,对照组成功冠脉再通病例数为10例,再通率为50.0%;研究组成功冠脉再通病例数为18例,再通率为9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P<0.05。
3 讨 论
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动脉供血供氧不足,继而导致心机细胞缺氧受损和坏死。临床实践和大量文献报道均表示,在急性心机梗死的治疗中其关键就在于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使患者心肌供血能够尽快恢复,避免心肌细胞坏死[3-4]。另外溶栓治疗还可改善患者受损心肌细胞或者坏死细胞,提高预后。本文对研究组20例患者采取了院前溶栓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再通率、急救反应时间以及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均<0.05。
综上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院前溶栓治疗,可使患者冠脉尽早再通。
参考文献
[1] 杨 斌.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溶栓策略(院内、院前)临床治疗价值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67.
[2] 冯军鹏,王有恒,陈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溶栓再通的关系[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25-26,36.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