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9-01-17宁超岳春国周伟王凯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理论

宁超 岳春国 周伟 王凯

摘要:文章阐明了以航模制作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说明了该种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并锻炼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各类理工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理论;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199-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让学生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干,同样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工厂见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员综合素质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些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是存在教学手段单调、发挥提升学员主观能动性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不够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航模队在参加全国高校航模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学校拓展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尝试。

二、任务驱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航模队的一项主旨任务是参加全国高校航空航天模型錦标赛,这就要求航模队员根据比赛规则,制作出相应的比赛模型。航模虽小,但也是一个完整的飞行装置,它的制作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航空宇航等多个学科内容。每一种类型航模的制作,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协作攻关的结果。

1.模型制作四步法。(1)组建航模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航模,指导教员首先根据航模队员所学专业及兴趣爱好将其分成不同的航模制作小组,使得每一种类型的航模小组中,都有相应所需专业的队员。(2)总体设计及任务分解。根据每一种类型的航模特点,辅导队员进行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划分任务模块,根据小组中队员所学专业以及其自身特点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模块;项目小组和任务分解将队员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但不具有相同小任务的团队,队员在完成自己小任务的同时,彼此之间还要进行协同合作,这也培养了队员在实践工作中的沟通协调能力。(3)知识学习与模型制作。队员根据自己领受的任务模块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学习相关知识,开展相关设计和制作;最后队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系统集成。(4)实践改进与升华。模型完成初步制作仅仅是比赛准备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模型是否能够顺利飞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比赛规定的任务,等等,使得模型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且模型优化、实践验证、再优化这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直到比赛前,这个过程是一直在进行的。

2.任务评价与过程管理。任务评价是为了在评价过程中促进队员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实践运用效果。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了解队员航模制作的执行过程,指导队员克服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并反复地进行模型优化和实践验证,从而使队员在这样的历练中,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任务的过程管理非常严格,在任务启动前统一制订任务的总体计划和分部计划,任务执行过程中,每位小组队员均需按照计划进度每周进行一次进度汇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均需按照原计划进度进行执行。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各团队成员均能够做到服从集体、通力合作、高效沟通和自我管理,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航模队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参加全国高校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活动,而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航模比赛。科技创新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探索、研究、实践与完成,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科技创新实行总师负责制,总师由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由其负责项目创新研究和进度管理工作,小组按照任务目标,进行总体方案模块化分解,吸引不同专业的学员按模块自由组合,形成“多位一体”的研究小组。通过这样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主动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科技创新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教师在此时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进行及时的指导,总结挫折的原因,指出技术难点的攻克途径,鼓励学生奋力攻关,实现突破。在这样“困难—攻关—突破”的多次循环中,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知识水平和创新素质也有了显著上升。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第一课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航模队在积极拓展学员第二课堂能力素质的过程中,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目的和内容为引领,第二课堂探索实践任务模式为助推,第一课堂引导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促推第一课堂,实现协同育人“双轮驱动”。航模制作涉及第一课堂的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飞行器总体设计、机械设计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而这些理论课程的内容往往较为抽象、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而航模制作作为第二课堂,恰恰是这些理论课程的拓展延伸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航模制作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些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中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而使得对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对知识的掌握也更为扎实,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航模制作也更加系统、科学,促进了航模制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升华,并学会了如何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结语

学校航模队成立15年以来,在拓展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积极的有益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在全国各类航模竞赛及科技创新方面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1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获“陕西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航模队也在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一切都说明,航模制作和科技创新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2]王斌艳,王晓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模式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7,(6):83-84.

[3]彭刚.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校科技,2017,(3):12-1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实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