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理解和讲解之道

2019-01-17王辽南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讲解理解

王辽南

摘要:西方现代派小说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文类,具有内向性、变异性、模糊性和审丑性的特点。在讲解这类作品时可考虑使用三种方法:由流派到作品、由作家到作品、侧重揭示作品的重要价值。这三种方法可根据作品实况择用。

关键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解;讲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57-02

一、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述

西方现代派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种文类,包括未来主义小说、达达主义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等小说流派。西方现代派小说有“三反传统”的根本属性,即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信仰体系、反传统的文学理念和表现方式、反传统的接受期待和阅读效应,并具有四个新特点。

1.内向性。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家是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愤懑,把视线转向自我内心世界;受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把自我存在当作世界万物产生的终极根源,把人的本能欲望视为个体存在的本体属性。由此,把表现自我当作是文学创作的最高目的。

2.变异性。以扭曲变形的方式来表达对四大关系的认识,即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是“动物世界化”,崇尚弱肉强食、人与他人是“交易化”、人与自我是陷于迷失、人与自然是掠夺伤害而非依存,并表达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主义倾向。

3.模糊性。由于重在表现自我内在,又强调客观化原则和陌生化原则,依靠物象来表征,又动用新式写法,因而作品内涵常模糊不清,有多义性和歧义性。

4.审丑性。由于作家们大多主张并宣扬世界的荒谬、人性的罪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前途的未知,因而作品中多有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倾向,具有审丑性。

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产生缘由

1.灾难性事件的频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灾难性事件的频发使西方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对传统的精神文化及信仰体系产生了怀疑,对人性产生了怀疑,进而产生了倾覆。

2.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技术使生产自动化、生物技术使生命平庸化、太空技术使生存出现不确定和危机。

3.非理性主义哲学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强调意志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事物由意志派生,意志的特性是求生存,人们凭直觉认知意志,人在意志的支配下做无尽的追求,因而充满痛苦,认识到生存和幸福皆为虚无才能达到绝对忘我,通过哲思、美学亦可进入忘我,文艺可引人们进入此种境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世界的本源在于“生命冲动”,此冲动向上,即产生一切生命形态,是自然运动;此冲动向下,即产生无生命事物,是生命冲动的逆转形式。人们靠直觉把握世界,直觉即“理智的交融”,是一种超出正常感性和理性的内心体验,人生在世重在学会直觉。尼采的“超人哲学”,强调权力意志,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攫取权力,真理是权力意志的工具,拥有权力意志即是超人,反之则是凡人,所以优胜劣汰是自然铁律。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荒谬的”以及“自由选择论”。在这样的时代状况及人文背景下,必然出现背离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西方现代派文学。

三、西方现代派小说讲解之道

1.由流派到作品。每部小说都有流派归属,具有这一流派的特点,讲解作品时,就可以在明了该小说流派一般特点的背景下讲解具体小说的特点。比如《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有个特点:表现意识的自然流淌,其表现方式有三:一是象征,二是自由联想,三是内心独白。《墙上的斑点》主要体现自由联想这一特征,于是教师可以从特征展开分析。

A:斑点,暗黑色——眼光透过炭火、红色,想到红色骑士马队掠过黑色崖壁侧面。B:可能是钉子,用来挂画,画中是女人,联想到女房东,又联想到老太太与年轻人的恋情。C:感觉不是钉子,太大太圆。站起来可以弄清,但没站起来,因为内心产生想法:凡事有偶然性、可变性,由此引发人生哲思。D:那斑点是个圆形物体,如玫瑰花瓣,上面有尘土,尘土厚,覆盖特洛伊,由此展开人文历史随想。E:再瞧斑点,突起的圆形,如古冢,由此想到古玩收藏,想起牧师收藏古玩、牧师旅行,写下见闻,有许多见解,与人展开辩论。F:这斑点如旧钉子的钉头,这是猜想,有知识探索性,由此想到知识是什么,想到学问和学者,想到社会的尊卑序列。G:盯着斑点,自我感觉像在大海中抓住一块木板,由此想到树林、小河、动物、四季变换、自然的生命力。H:终于起身去买了份报纸,看清那斑点是一只蜗牛。这是该作品的思绪轨迹,也是作品的结构形态。再看这联想的具体方式,可以发现:A是光影感受联想,B是生活功能联想,C是由物到理的哲学随想,D、E是由物象而起的人文历史随想,F是事理猜想和社会分工讨论,G是事物的延伸联想。

再注意下聯想中产生的事理辨析,其实隐含着一定的人性和人生社会的思考。如C:感觉不是钉子,太大太圆。站起来可以弄清,但没站起来,因为内心产生想法:凡事有偶然性、可变性,由此引发人生哲思。D:那斑点是个圆形物体,如玫瑰花瓣,上面有尘土,尘土厚,覆盖特洛伊,由此展开人文历史随想。E:再瞧斑点,突起的圆形,如古冢,由此想到古玩收藏,想起牧师收藏古玩、牧师旅行,写下见闻,有许多见解,与人展开辩论。F:这斑点如旧钉子的钉头,这是猜想,有知识探索味,由此想到学问和学者,想到社会的尊卑序列。这都是有关人性、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和感悟。厘清了作品的结构形态,梳理清了自由联想的具体方式,也感知了作品在联想产生的事理辨析,这个作品就算是被比较完整地解析了。

2.由作家到作品。每部小说都反映出小说家的创作特点,所以从作家出发,去发现作品的独特性也是一个讲解的思路。比如博尔赫斯,他是当代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的叙事大师,他的作品有三个让人惊叹的特色,一是与梦的关联性,可以是单个的完整的梦的还原记录,也可以是处处充斥着梦境,还可以是时时闪现着单个的梦意象,由此造就了第二个特点,那就是结构上的迷宫性。第三个特点是博尔赫斯是个腿脚不便的人,终生就职于阿根廷图书馆,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思考,然后是创作,这使得他的创作呈现明显的哲思性。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沙之书》就能明显感觉到。小说起始部分写了几何学的知识,提醒读者他讲的故事绝对真实,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误导,明明他要说的是一桩虚构之事,却故意在此之前说一件科学实事,意在让读者把他讲述之事也当真。然后讲述具体的事情,一个怪人送来一本没有开始和结束的怪书,然后讲主人公的感受和最后的处理,把这本独特的印度斯坦版的《圣经》放到了阿根廷图书馆。让读者相信这是真有其事,确有此书,产生强烈的好奇和阅读欲望,这其实就是博尔赫斯创作的奇巧:亦真亦假,虚构也是真实。

3.侧重揭示作品的重要价值。任何一个作品总有出色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并不是名著就是完美之作,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可以找出该小说的非凡之处后予以重点剖析。卡夫卡的《变形记》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历史文化的变异角度解析,也可以从夸张变形这个技法上做出解析,还可以从局部清晰整体模糊的表现主义特征层面进行解读,但一般来说,其最大成就在于写出了西方社会的异化性,包括:(1)工作劳动对人的异化,即工具化(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最担心的是不能去工作,无法保住饭碗)。(2)人际关系的物质金钱化(同事见他变成虫子便夺门而逃,父亲用脚踢格里高尔、用苹果砸断他的背脊,母亲怕接近他,妹妹隔着门给他送腐烂食物,后在同学聚会上用扫帚打他,他死后家人高兴地去郊外野炊。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金钱物质对人际关系的严重污染)。(3)自我的缺失和精神的荒芜(格里高尔虽有人的思想和情感,但终究不是人了,成了虫子,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算是什么东西了。他厌倦社会环境、厌倦家人、厌倦生命,觉得活着就是无意义,其实就是人生精神的坍塌和荒芜)。抓住了这三点,对于《变形记》的解析就算是抓住了要点。

四、总结

前两种方法是由外在到内在、由总体到个别,后一种方法是基于文本细读,着力于发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三种方法可根据具体对象有选择地兼顾使用,如此可将西方现代派小说解析清楚。

参考文献:

[1]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黄颂杰,等.当代西方学术思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讲解理解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