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和人文价值
2019-01-17刘丹妮朱冰川王梦瑶
刘丹妮 朱冰川 王梦瑶
摘要:新型医学教育模式中,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其中,人体生命科学馆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文章旨在探究人体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和人文价值。以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对952名河北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SPSS软件对回收的910有效份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人体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得出医学高校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已初步实现融合的结果。最后,文章为人体生命科学馆扩宽生命教育的路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人体生命科学馆;生命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55-02
一、调查背景
1.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首先,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需要。缺乏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是造成我国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医患关系的紧张会造成医学救援速度迟缓和医疗文化发展滞留。因此,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加入生命教育尤为重要。认知生命,尊重生命,服务生命是医学院校师生的使命,而生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严谨与缜密。其次,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当前医学教育倡导“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对生命的尊敬与关爱,对人文的传承与补充是医学生应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感受生命,完善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人格,是培养有医德的医务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2.河北医科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现状。河北医科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创建于2011年,占地6000平方米,展出标本包括胚胎发育、人体成长、人体解剖和病理等系列2000余件,是河北省最大的人体结构科普展示场馆。该馆以人体结构科普展示为基础平台,着力弘扬尊重科学、敬畏生命的文化理念,重点突出河北省文化特色和河北医科大学的学术特点,以数字化、原创性为展示亮点。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和分析,探究人体生命科学馆作为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人文价值。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采访河北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952名,有效回收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95.58%。其中男生324人,女生586人,2015级16名,2016级219名,2017级414名,2018级261名。问卷通过多次研讨设计,回收后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共设23题,除了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采录外,集中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研:一是专业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及频次;二是学生对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兴趣、生命教育功能认知、使用频次、生命教育效果评估;三是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尊重程度和捐献意愿等。
三、结果和分析
1.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河北医科大学以对本科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穿插于各个学科之中。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开展的多种生命教育活动中,人体生命科学馆占81.65%的主导地位,其次是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教育课程。71.1%的学生认为每学期可以接受1—2次生命教育,说明该校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够,同时学校对生命教育概念的引导仍需加强。
2.高校人体生命科学馆的生命教育功能。调查数据显示,95.3%的学生对人体生命科学馆感兴趣,参观后愿意进一步探究人体生命的奥秘学生占98.46%,说明该校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在临床教学、人文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24.3%的学生认为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展品仅具有科普作用,说明人体生命科学馆下一步在扩宽生命教育途径方面有待加强。在探究人体生命科学馆在生命教育功能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方面,75.93%的学生认为它在宣传生命的意义上发挥的作用最大,使学生们更加热爱生命。在列举的具体意义方面相差不大,在65%—75%之间。说明人体生命科学馆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较为全面。
3.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人文价值。人体生命科学馆不仅是解剖学的教育基地,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它的人文核心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教育生命。人体生命科学馆实现了临床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医学高校中对无言良师以及实验动物尸体的尊重和敬畏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调查数据显示,98.5%的学生认为解剖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体现出对无言良师的尊重与敬畏,但仍有17.9%的學生会在解剖学实验室或者人体生命科学馆拍照,56.8%的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对实验动物拍照。说明学校在正向引导学生言行的力度方面有待加强。
4.遗体捐献的生命教育作用。生命教育通过对生命的管理来启发、引导、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遗体捐献作为人体生命科学馆的重要仪式活动近年已具备较为完善的遗体捐献工作体系。调查数据显示,80.9%的学生对器官遗体捐献者持认可的态度,72.9%的学生在参观完人体生命科学馆后有捐献器官或遗体的想法,但其中51.3%的学生是短期效应,捐献意愿随时间减弱。87.4%的学生在受教育后有想要现身医学事业的想法,并立志努力学习和工作。因此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技术基础,更需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
5.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调查数据显示,96.6%的学生认为人体生命科学馆在临床基础课程中提供了教学帮助,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95.6%的学生认为生命教育会提高医学生的临终关怀意识。81.7%的学生以人体生命科学馆为主要载体进行了生命教育。72.6%的学生认为学校促进了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努力将人文科学转化为人文精神。“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是中国现代医学求善的人格典范。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将优秀品德融入未来医护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校的医学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已初步实现了融合。
四、发展路径
首先,完善人体生命科学馆讲解配置,成立校园师生专业讲解团队。完善团队规范,定期进行培训。讲解团队不仅要熟知馆中展品,也应具备解剖学知识。在学生参观科学馆时应配以生动的讲解服务,进而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次,加快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数字化建设,构建馆内教育多情景化。通过数字化建设,增加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生命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加宏观地感受到生命。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生命的相关知识,感受生命的魅力,以此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再次,建立红十字会学生志愿者组织,丰富生命教育活动。学生组织开展形式活泼、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从理论走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坚持对活动结果做调研与反馈,不断改进生命教育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联合其他医学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由于人体标本的获取渠道和数量的有限性,和同样存有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其他高校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线上共享。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实现生命教育活动的交互与多样。
参考文献:
[1]赵文婷,方玉婷,张慧兰,王丹,罗羽.国外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8,38(1A):62-64.
[2]李曦,黄鸿鑫.英国、美国、日本的生命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7):146-148.
[3]岳恩莉,赵敏.医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刍议[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