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将大庆精神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9-01-17叶青邹路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叶青 邹路琦

摘要:以文化自信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形成以文育人、以文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中国问题为己任、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新的路径。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文化自信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大庆精神与研究生教育结合的可能性;通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的实践路径将大庆精神融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庆精神;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33-02

一、文化自信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上,是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积极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已传承五千年有余,已浸润于每名中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构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自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些文化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基因组成与血脉传承。

研究生教育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会让研究生教育不会遗失自己的灵魂、不会遗失自己思想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思想之源,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全方位覆盖、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部过程中,形成以文育人、以文树人,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科研问题,以期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世界问题。

二、大庆精神与研究生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大庆精神——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脱胎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虽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地域限定,然而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思想价值、时代特征使其具有传承发展性。大庆精神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也是中国民族思想宝库的组成部分。大庆精神蕴含着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创新的艰苦创业精神、追实求真的求实精神和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着眼当下,应将大庆精神浸润、贯穿每个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进而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当下时代精神融入研究生教育。展望未来,实现研究生教育面向2030年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精神支撑与引领。

在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引领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将弘扬大庆精神落实到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大庆精神融于研究生教育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紧密结合,还要贯穿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进而在研究生教育的培育中完成人育与物育,即以发现挖掘切身现实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为己任。

三、大庆精神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我国有句谚语:“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可以转换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丢失了,就会迷失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因此而衰落。面对发展中的世界,只有在自己民族的文化中站稳脚跟,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并为自己所属的文化感到自豪才能明确我们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教育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而言,学校是嵌入在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对学校中的教育结构、过程和实践均具有很强的影响。如何在文化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利用课程这一中介因素。实现这一平衡的第一个重要步骤离不开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并且教师要能够认识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并理解和尊重周围人的文化身份。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名教师对文化的敏感度不尽相同。如何在课程开发中兼顾文化因素,保证所开发的课程与当地文化的良好契合,并建立一致的文化认同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大庆精神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实践走向

本文将医学社会学家Frederic Hafferty的课程分类——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应用于大庆精神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之中。Hafferty博士强调三种课程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以支持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发展。文化能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搭建一个哲学框架,有助于改善有严重情绪困扰的儿童和作为一种用来帮助克服文化差异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在这一框架内,文化能力被描述为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组群中,能够建立一致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概念对文化能力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而设定的课程重点是学习不同(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Taylor 2003)。而本研究中的大庆精神脱胎于地方特色文化,因此这种文化能力包含适应于本研究情景下的大庆精神。Hafferty提醒我们,隐性课程可以在组织内部使用的语言中发掘出来(Hafferty 1998)。换句话说,教学中的语言可以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专门针对大庆精神呈现为正式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之一是非常难以开展。但是,当大庆精神呈现在师生的言语之中,变成一种无形的、流动的学习内容而随时呈现。在实践的道路中需要考虑大庆精神如何在正式、非正式和隐性的课程中表达,并确保这种表达的一致性。通常我们认为,大庆精神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重点大多在正式课程领域,而忽视了对非正式和隐性的课程的关注。

1.正式课程。正式课程可以指支持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文件、文本、电影和支持性教材,并通常是由国家宏观指导、以服务地方为参考、具体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并在学校范围里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正式课程是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属于正式课程范围,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这是课程的公开部分。但我们没有看到同等重要的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些课程不是规范的授课时间和空间内的交流过程,会不经意地给研究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助于信念的传播,进而影响研究生如何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

2.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不在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内,而在学校范围内经历的共同学习活动,如学术讲座、科研小组汇报、文献抄读、住院医师出科轮转、网络研讨会和其他创新形式等。无论是哪一种非正式课程形式都会体现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而隐性课程可以发生在走路的过程中、随意的交谈中,可以是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随时都可以影响研究生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何时发生、如何发生,这都是教育者无法回避与忽视的问题。

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不能与正式课程分开使用。三者相辅相成,对研究生的学术、技能和文化素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是相依而存的关系。正式课程给予研究生更多的学术和技能知识,而非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提供给研究生形成社会关系和获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信仰的途径。大庆精神不能脱离研究生學术能力和职业技能单独存在,而是渗透在研究生的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Hafferty,F.W.Beyond curriculum reform:Confronting medicine's hidden curriculum.Academic Medicine,1998,73(4):403-407.

[2]Taylor,J.Confronting "culture" in medicine's "culture of no culture".Academic Medicine,2003,78(6):555-559.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