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校生态德育研究
2019-01-17彭静
彭静
摘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我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自然而然地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生态文明时代下,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目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种情况之下,将生态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27-02
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大范围地、多层次地开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接班人。在此种情况之下,将生态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就此形成的生态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观,旨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生态德性,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并据此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德育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人类敬畏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工业革命前期、人类想要征服自然主张“人定胜天”的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主张可持续发展的后工业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盲目向自然索取时,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而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将面临灭顶之灾,之后才幡然醒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德育等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和概念。我国高校德育普遍较为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危及每一个人,在此种情况之下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德育,将生态德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之中,以解决传统德育的狭隘化、刻板化、片面化、概念化等问题,并有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也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德育能够从思想意识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能够让大学生端正对于环境的态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支撑。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公德意识。生态德育要求人们形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尤其是生态公德意识,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德性基础。最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遵守生态制度的自觉意识。生态德育可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其中社会生态制度的建立更有益于满足大学生的生态需要,因此生态教育应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制度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和硬件支撑。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路径
1.重视生态课程建设,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关生态德育的教学内容,将生态德育贯穿其中。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加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从情感上和理性上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运用道德两难教学法,即向学生展示生态环境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让学生在接受性和现实性的两难困境中不断与教师、同伴沟通交流,从而形成内生性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运用案例教学法,即选取典型且真实的环境案例,并加以针对性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现实、了解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烈情感。
2.重视生态实践教育,扩展课外活动。生态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就可以了。进行生态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显性作用,还能给予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身行为的机会,让学生经由亲身感受,提升保护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并实现生态价值观和责任感的质的飞跃。首先,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社团围绕“绿色环保”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环保设计大赛、垃圾分类实操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生态意识的提升。其次,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变“要我环保”为“我要环保”。
3.重视生态文化营造,优化环境氛围。首先,引入生态伦理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知晓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整体意识和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科技观,将科学技术置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之内,有效防止并避免科技的负面效应。其次,建设绿色大学,加强绿色校园建设,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4.重视生态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教师在生态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教師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高校要重视生态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例如:开展专业大型讲座,让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利用寒暑假开展系统内容学习,增强教师的理论涵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教师参与进去,提高其生态意识。
三、总结
生态文明更好地阐述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在有序的社会生态运行机制之下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成果的总和。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说明我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政治、经济上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培养出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将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莉娜.国内高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路径探究[J].才智,2018,(36):127.
[2]张驰.浅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52-153.
[3]王祎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审思、发展取向及实践向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3-45.
[4]王佳玲.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