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与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可行力及效应分析

2019-01-17刘盆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刘盆美

摘要:立足新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过程中的驱动力,寻找二者进一步融合的可行力,厘清二者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实际效应,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的实效性,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传统核心价值;融合可行力;融合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23-02

新时代,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多元文化互融,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较量和选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朝气蓬勃、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态度自信,对未来满怀憧憬,充满信心,但也有不少大学生怀抱“佛系”心态,让自己一直处在“舒适区”,深究其根本特征是没有梦想、从众心理和价值迷失。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承担着历史使命和民族的复兴大任,新时代呼唤有民族担当、奋发有为的新青年,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理想信念,学好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检验。综合新时代新情况,为追求大学生思想培育的效益最大化,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入培育过程中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与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合的驱动力

1.社会的多元价值是二者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相互交融,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多元化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越来越复杂,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我们提倡尊重多元化价值但并不等于否定自己的价值。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和生活”,寻求精神上的“归宿”。学习古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用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效契合是二者融合的必然要求。《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理想有效契合,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认同度较高,但大部分学生还远未达到内化成自身价值观的程度,他们在实际的价值观选择中却往往抱持实用功利的态度,这种知行分离的状态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大学》讲:“一家仁,一国兴仁”,“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周恩来12岁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他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响亮地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然在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時,也不能忽视个人理想的追求,要充分尊重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要有效契合,才能避免“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沦为凌空蹈虚的口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价值是二者融合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否认多元文化的存在,西方先进的生活水准、整体道德水准和制度建设水准值得中国学习,这是中国发展的机遇,又是挑战。崛起的中国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党对旗帜道路的重大正确选择,这条道路应遵循核心价值原则,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扣扣子理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爱国者,就要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仁”、“义”的精神。孔子言“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荀子的“行义以正”,等等思想对于大学生的进德修业、成长成才十分重要。

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深化理性认知,准确把握其内容实质,提升文化价值观甄别能力,自觉用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灵,自发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与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效应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展趋势层面来进行讨论,二者的融合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培育的现实选择。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融合是在全球一体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深入渗透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提高民族归属感、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它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促进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思想发展轨迹,它的改革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步融入现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他们正经历和参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建设国家实现梦想的美好愿望受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提升国家文化实力,树立国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找到历史感和归属感,为实现复兴之梦增强动力。清朝沈宗骞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大学生除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还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保护是转化的基础,发展是传承的升华”,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提升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的改革创新。面对全球性人才抢滩趋向“零距离竞争”,需要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去研究,放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中去探索,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进程去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工作。西周时期姜尚提出“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人才思想,深入挖掘和发挥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深层次蕴含的价值观而带来的资源型支持,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传统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开启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的创新改革。

3.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之中,又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的新文化,创造了伟大的经济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合作,更是文化贸易方面的合作。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新时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實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自己、丰富自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构建新的文化符号,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形象。

4.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追求,更注重文化和精神的追求。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提倡“知礼节,知荣辱”的良好社会风气。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胜性阶段,新时代大学生是此关键阶段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将新时代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如《荀子·修身》中提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诚信精神、《淮南子》作者主张“仁义为本,法度为末”的市民社会的契约精神等,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法治观念建设,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精神涵养不同于物质生产,需要精心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民族复兴重任,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合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培育中,让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最后在人生的伟大实践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束佳,简红江.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文化强国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8,(04):45.

[2]张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治理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研究,2018,(02):6.

[3]赖芳.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传承与高校的文化责任[J].贵州社会科学,2017,6(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