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2019-01-17杨雪梅
杨雪梅
摘要:作为民族精神支柱与人民行动向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功能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应致力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导引,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导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20-03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的行动向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导高校大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重任。无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内容,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途径,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會和谐构建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中的运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应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品质卓越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
1.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价值契合性。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指的是客体可以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益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可以满足价值需求的效益关系,也就是价值契合性,通常显露在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都有益于建构和谐社会,有助于强化社会凝聚力,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二是个体层面的价值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都有益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精神追求,有利于树立个体的理想信念。
2.传播思想与弘扬文化的功能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对社会与个体所发挥功能的契合性。(1)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对于防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稳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向被教育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其应尽的基本职责。高校思政教育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当作基本任务,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功能是相契合的。(2)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导向。高校思政教育在传递工具性知识的同时,还借助文化的感召触及个体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
3.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实践契合性。只有借助有效的实践,才能将其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契合性。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应承担教化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且应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高校思政教育都是所有参与者在整个实践环节都参与其中的时代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实效性,也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复杂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许会因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应将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
三、当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现状
1.关注教育内容的扩充,轻视教育环境的建构。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中,对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最大的应为具备较高思想品格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素质的显著提升,不仅有益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但是,受到部门权益纠葛的影响,实施高校思政教育的部门之间互相掣肘,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陷入消极发展的局面,不能有效建构自由而公平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高校思政教育过于注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扩充,而轻视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创新。不适宜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的获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亟须深化架设,进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
2.关注校本资源的运用,轻视社会资源的融入。随着具有较强自主性的校本课程的提倡与开发,高校思政教育运用的校本资源的力度与程度越来越大,但是校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难以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求知兴趣,这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应该关注的方向之一。社会资源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容易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代入感,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认知高校思政的兴趣,但是却没有获得高校思政教育的足够重视。因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形成通常会耳濡目染地受到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运用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绝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重要事务,还需要各个社会部门的积极参与,将各种社会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3.关注教育效果的实现,轻视教育模式的创新。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过于注重教育效果的实现,却在教育模式方面因循守旧,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通常采取的仍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使高校大学生被动接受,考查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效果的手段仍然是考试。高校思政教育变得功利化,高校思政教师盲目地给高校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高校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却未必认可与接受,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一来,高校思政教育也就难以正确塑造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应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逐步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的主导地位,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引导高校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为全面实现“中国梦”提供强而有力的重要保障。
1.重视核心价值观塑造,强化对思政教育的思想导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制约,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导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与道德上共同进步,对于高校大学生形成奋发进取与团结和睦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到社会时代转型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有待逐步完善,不少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取向与价值抉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系统的价值理念与鲜明的社会特征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做出道德取向与价值抉择的标准。当下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演变,信息网络化的猛烈冲击,社会经济转型的矛盾与困难,都影响与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导引与心理状况的调适应从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发现根源,而高校思政教育应适应不断演变的社会环境,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合理而有效的方式疏导与排解高校大学生思想上面临的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充分尊重差异与包容多元而形成了社会共识,不仅吸取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涵盖了符合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客观规范,统一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与信念。为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强化对思政教育的思想导引,高校思政教育应构建起作风优良、素质卓越的思政教育队伍,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示范作用,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者。以思政工作者的示范作用与人格魅力作为核心的思想引领,能够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首要前提条件。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思政教育的系统意识,使其贯穿于管理、教育以及服务的所有环节,秉承院校领导、管理人员、思政教师共同管理以及全校教职工努力协助的理念,激发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思政教育的认同意识,强化自身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审视自我与调整工作,奉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才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思政教育的示范意识,明晰自身之于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使命与责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落实核心价值观融合,突显对思政教育的理论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刻画了国家的价值准则与社会的共同理想。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至高校思政教育,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导引,高校思政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高校思政教育应强化理论教学,努力将塑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每门课程当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功能与主渠道作用,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命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塑造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高校应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特征,融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为主线,逐步革新与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努力探求高校思政理论课专题化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合至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头脑中。(2)高校思政教育应强化理论研究,努力将塑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全过程当中。高校思政教育塑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全面深入开展塑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既要深入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据,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又要深刻阐释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作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从而创造出一批兼具创新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3.开展核心价值观实践,实现对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引。知行合一,知行并重。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引。高校校园活动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常见有效而易于接受的主要载体,积极运用各类校园活动平台,全面开展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各项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引功能。从倾听高校大学生的诉求出发,在服务高校大学生的过程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注重教育环境建设着手,在多种形式的载体建设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各个层面与各个方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以物化激励方式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庆祝传统节日、学习模范英雄事迹等活动,以感化教育方式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应导引高校大学生勇于进行社会实践,在奉献社会与服务他人中塑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升华。高校思政教育应鼓励高校大学生走出校门,以自身的真实体验得到对社会的直接认知,激励高校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深入社会中获得对社会的真实认知,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改造与提升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从而使高校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拥护者、坚定实践者与热情传播者。总之,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运用直观性强而易于操作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使高校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自觉性,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导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导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内化为高校大学生的处世准则,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导引,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逐步巩固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营造重视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导引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结语
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制约与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只有塑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树立起社会制度的高度自信,才能在稳固中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迎来不断拓展工作空间的新路径与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73.
[2]莫春菊.思政课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江苏高教,2015,(4):126.
[3]徐增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