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初探

2019-01-17毕于建甘慧敏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自组织管理模式

毕于建 甘慧敏

关键词自组织 大学生社团 管理模式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各种具有白组织特征的学生社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团的管理上,有的社团活动坚持很好,但有的是从新生开学时蜂拥而上的“百团大战”,到不久以后偃旗息鼓的“找不到团长和我的团”的现象。如何使学生社团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短期行为走向长期规范,我们运用自组织理论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模式。

一、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接踵而至。青年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最陕的群体,在高校中尤為活跃。因此,我国大学生自组织社团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社团的涌现,社团自身具有的教育示范功能,使学生社团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并通过校园文化和大学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益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因此,通过对学生社团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一切自组织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科学理论的集合,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和混沌理论组成。它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自组织是自然材料系统自我排序,组织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形成有序结构,也可以从低阶演化为高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波动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进化使秩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变,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中。它为人们理解社会和自然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大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组织,具有一般自组织的特征,其发展的无序状态和不平衡性,严重影响了社团教育功能的发挥,要深入探讨学生社团的自组织特征。

一是形成的自发性。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在线大学生在校内自发形成的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由组织的管理架构,成员独立参与该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遵守社团章程,缴纳协会活动会费。具有一定的上下届的连续性。

二是发展的自主性。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系统,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自觉履行协会职责,自觉履行各项义务,能够自主行使自主权利,自主选择和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实践活动,在团委社团联合会备案,接受宏观指导,实行自主服务和自我管理。

三是运营的开放性。学生社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能够与校内外的社会组织或学生团体一起联系和开展活动,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因为,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与内外界不断地进行人员、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加强沟通,保持组织活力。自组织社团对社团成员的限制性不强,成员进入组织时不必处理太复杂的流程,一般通过申请、面试即可,然后加入他们的微信群或QQ群。他们可以自发参与和自由退出。可以自由开展社团之间的互动和社团内部的交流。

四是存在的非线性。学生社团具有非线性组织系统的特点。社团管理虽然属于社团联合会,但只是宏观指导,一般没有具体任务。只是每年组织一次社团文化节,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是不规则的运动过程,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与某些因素没有直接关系。活动的轰轰烈烈,还是选择沉默,均匀社团自主选择。社团活动的效果和结果与活动的投入不成正比,一般不开展具体社团评选活动,宏观管理的直线发挥作用不畅。

五是远离平衡状态。学生社团具有内部管理系统,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内部是由不同的个体和能力不同的人组成的,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由于高科技,智能化的发展,学生新社团不断涌现,加之不同社团不同宗旨各自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成员频繁加入或退出,使各子系统与内部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呈现出微观的混乱与宏观的有序,使得整个社团体系相距平衡状态甚远。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当地三所高校学校社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7份。通过调查发现:

1.社团发展结构不平衡。由于重点大学、普通高校与高职类型差异,不同学校社团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同时,不同学校规模和专业特点,使社团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学校对社团的支持力度也不平衡,因此导致社团空间发展的不平衡。从社团的宗旨、核心价值观和口号来看,自组织社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影响了社团组织的发展方向。

2.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社团一般隶属于学校社团联合会。团委教师负责管理,只是宏观上负责社团活动。但由于学生社团数量多、方式多样、管理措施有限、团委工作力度不够,多数社团基本处于自由状态,管理和运作随意性强,社团对会员的约束力低,管理手段落后,措施不完善,导致社团可持续发展动力较弱。

3.社团经费管理混乱。经费管理混乱是自组织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协会开展活动方面团委给予了一些支持,但它没有固定收入。有些会费是在协会收到新会员时收取的,只能用于1-2项活动。因此,社团经费严重不足。另外,社团太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活动的地方,主要是借用免费的教室,这很容易与课程冲突。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社团自身管理的混乱,导致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4.社团稳定性不高。通过对大学生社团规模的调查,了解到我国大学生社团成员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少数研究生。一、二年级学生缺乏经验和能力,因此,活动的规模、管理和质量有限,发展不稳定。每个协会主要依靠其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的努力。协会凝聚力不强,发展规划不能长期持续、系统共存。

5.缺乏创新的社团管理模式。新时代,由于管理模式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社团发展停滞不前。这种现象导致一些核心成员离开协会。另外。如果有经验、有能力的会员毕业了,没有合适的人员来联系和继承协会,那么协会就不能及时更新,也面临停止或解散。

四、自组织理论指导下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探究

1.運用自组织的涨落规律,发挥社团自我管理作用,实现有序管理。自组织通过涨落波动打破旧的状态和结构,通过变异建立新的状态和结构,形成有序的状态和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社团应加强积极因素的选择和消极因素的控制,提高对消极因素产生和消除时间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组织的自我管理功能。学生社团要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利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和人员变动时适应性强、活动效率高的积极因素,选择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组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会员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贴近会员生活、学习的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形成涨落起伏,使会员工作更有效率,更愿意参与和享受过程,通过提高活动的吸引力来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同时,要从多方面关注社团的发展提升,建立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

2.社团管理采用团委、指导教师、社团骨干“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社团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征,但并非校外组织。它们在学校环境中与其他组织共存、发展和互补。社团管理应采取团委、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校团委要切实进行宏观指导,重视和规范学生社团的发展,在微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努力发展他们的自组织特征。指导教师是指导社团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因材施教的具体管理者和监督者;社团的骨干是学生的班长,从学生中成长,更贴近学生。要重视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团骨干和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形成社团良好的组织凝聚力。

3.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保障学生社团有序发展和正常淘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部机制的驱动下,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并不断提高其复杂性和精细化程度的过程。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立明星社团评选淘汰机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优秀学生社团和活跃分子给予适当奖励,从而鼓励社团成员参与管理,形成组织合力,从而达到有序管理的目的。

4.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实行“学分互认”“学分存折”等评价模式。社团管理激励机制是组织长期发展的动力,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创新。比如,在学校学分制方面,我们制定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学分评价办法》。社团活动中获得的奖励纳入学分管理,学分互认,部分选修课可以免修,充分发挥社团成员潜力,促进社团健康发展。一些学校推出社团“信用存折”制度,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社团活动,考试合格,可获得一个学分。凡获得校级以上社团活动荣誉称号的,给予1-2学分。学生毕业前可凭信用存折到学校教务处兑换课程学分或德育学分。

5.凝练社团的宗旨,丰富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社团的宗旨不仅是社团发展的指南,更是聚集同一爱好的学生的一面旗帜,指引着社团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许多社团的宗旨不明确,跟风太多,内涵基本相同,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创建特色社团。提升学生素质,凝聚社团的宗旨,完善社团的管理体制,是在自组织理论指导下发展学生社团的必然要求。

总之,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的学生社团必将成为我国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成为激发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大舞台。

猜你喜欢

大学生社团自组织管理模式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大学生社团的职业素质培养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