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字探赜

2019-01-17周正启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周正启

摘 要:“女”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历经了受尊崇、遭鄙视、被贬辱的历时变迁。本文从字形特点、历史文化、词义演化三个方面探赜女字的初始意义和历时变化。首先从“女”字构件“”“”入手,揭示“女”字的构形特点及初始含义;接着从神话传说、姓氏文化等方面阐释“女”性由“女神→女人→女奴”的历时变迁,再现上古女性由统治地位到被奴役地位的悲剧历程。最后从词义演化分析女字表义的细微差异,阐释了“女”字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女 字形特点 历史文化 词义演化

“女”是最常用、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小篆写作“”。主要构件由“”“”组成。《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女”为象形字,表现有哪些象形特征?许慎只引了王育观点,未作具体阐释。东汉以降,众说纷纭。清段玉裁作注时说:“不得其居六书何等,……盖象其掩敛自守之状。”孔广居亦云:“象侧立俯首、敛手曲膝形,柔顺事人之象也。”(《说文疑疑》)现代学者多从此说,但各有异述。谢光辉根据汉字形体演化,指出: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体现在字形上“象一个双膝跪地的人形,两手交叉垂下,一副低眉顺眼、卑恭屈服的样子。后代的女字渐渐地由跪变立,但屈服弯腰,仍是一副柔顺的姿态。”(《常用汉字图解》)高鸿缙说:“古者掠婚,此(女)象人跪地而双手被缚之形。”(《中国字例》)闻一多指出:女字与奴字实为一字,只是有时多加一只手牵着而已。(《妇女解放问题》)马叙伦亦说“伦谓女实奴之初文,从 而缚其手”。

以上诸说共同特点:一是“女”为象形字。主体符号“”,像屈膝下跪的人形,“”是交叉于胸前的双臂或被缚之双手,女即是一个屈膝交手的女人。二是女子地位卑微。诸如“掩敛自守”、“双膝跪地”、“跪地而双手被缚”、与“奴”等同,表明“女”在造字时身份地位卑微低下。上述观点虽成众说,但也有学者提出批评。李孝定认为古今学者对女字解说“大抵均凭想象”,指出“男女之别于文字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差异以为区别,女盖象跽而两人手有所操持之形,女红之事多在室内,……故制字于见意。”李星可认为甲金文“女”“象环臂而跽之状”,“古人绘女形轮廓,每以臃肿为其特征,是象征生殖能力。”这里的“环臂”隐含有胸乳在内。秦楠在《说“女”字》中指出,“被视作臂膀的部分其实是乳房的夸张变形”,“或许正是双手托乳之形。”把“”解析为女性的乳房。

“女”字所象究为何形?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笔者试从“女”字的字形特点、历史文化、词义演化等方面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从字形特点看“女”造字匠心

我们知道,象形文字最大特点是象实物之形。如舟,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小篆写作“”,文字虽经演化,其形象愈加逼真。为区别两相类似的事物,也都抓住各自突出特征以象其形。如“牛”與“羊”,都是四条腿,头上都有坚硬的双角,但羊角向下弯曲,牛角向上翘起,这是区分二者的显著标志。因之绘出了 (羊)、(牛)之形。动物如此,植物也不例外,再如“桑”与“桼”,桑,甲骨文写作“”,突出枝叶繁茂,而“桼”甲骨文写作“”,那些向下滴落的“点”正是漆树被割开口子后流出的漆汁。仅此几例,可知古人在造字时,为求区别其他相类事物,无不抓住特征以象其形。

“女”既是象形文字,必然要突出女性的特征。在外形上女性有别于男性的突出特征是高隆的胸乳和曲美的形体。丰乳肥臀是女性生殖功能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男性的主要特征。细观甲骨文女“”字,其构件“”象跪坐之人形,“”像高隆之胸乳,二形相合,活脱脱的一个身姿婀娜、端庄静坐的女性形象。这是对女性形体特征的客观描摹,也是近取诸身的最鲜明的例证。

为便于分析,现分述于下。

先说“”。“”是女字的主干。象一个跪坐的人形。由于古今跪坐姿势不同,因之误解为屈膝下跪,进而得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错误结论。探求“”形所表现的初始意义,是正确理解“女”字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弄清古人的“坐”姿。古人坐姿粗略可分为“跪”、“跽”、“卧”、“踞”等。“跪”即双膝着地,脚后跟抵着臀部,上身挺直。《后汉书·向栩传》记向栩学道苦行,“常於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可知此“坐”即是今天的“跪”。“跽”是臀部离开脚跟,挺腰而跪。“卧”指闲居时凭倚前面的几案而坐,以求轻松,也叫“伏”。古人所说的“卧治天下”,我们不可理解为是躺着治理天下,而是比喻轻轻松松地治理天下。“踞”是叉开两腿,臀部着地,因为腿和身体成簸箕形,因此又叫“箕踞”。

古人为什么会有以上诸种坐姿呢? 因为上古时代居室简陋,无椅凳可坐,古人只能在地上铺一张草席,席地而坐。因此形容一个人在家终日忙碌叫“席不暇暖”。目前已识甲骨文中无“坐”字,凡需“坐”皆以跪跽代之。如“即”,甲骨文写作“”,象跪跽就餐之状;“既”,甲骨文写作“”,象食后欲起而回顾之形;“卿”,金文写作“”,象两人相向就食之形。后来引申为公卿之卿的“卿”。即、既、卿反映的是上古人们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进餐之人都是跪坐而食,丝毫看不出其地位高下尊卑。

其次要了解不同坐姿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就“跪”、“跽”、“卧”、“踞”这些坐姿给人的感受看,“踞”最为自然放松,“卧”则次之,“跪”、“跽”最不舒适。在上古文献中,为什么把最不舒服的跪跽之姿视为端庄、文明的坐姿,把最为自然舒适的“踞”视为粗俗、不雅的坐姿呢?这是因为上古除了没有椅凳外,与先民当时的衣着直接关联。华夏族最早的穿着,是用布片吊在前后胸腰以遮身,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逐步演化为用整块布作围裙以蔽体。至殷商时代,大多数先民仍是赤足、裹腿、短裙,里边亦无裤衩。穿着这样的服装,在空无一物只有一张草席的居室内,只有跪跽之姿才能将私处隐去。李星可先生解析甚详,他说,“坐则两股向前,衣角开张,有暴露下体之嫌,故以跽代之。跽则衣随膝屈折,股间有所遮护,无露下体之虑也。”(释女 中法大学月刊四卷三期)因此《礼记·曲礼上》特别强调:“坐毋箕。”《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孔子一位故人叫原壤,在等见孔子时伸长两腿席地而坐(“夷俟”)。孔子认为原壤这种不雅的坐姿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便边历数他的错过,边用手杖敲打他的膝盖。“踞”这种坐姿即便是在无外人的家里也是不行的。据《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并非孟子小题大做,是因为箕踞这种坐姿容易暴露下体,对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来说如何承受得了,若无孟母执意反对,孟妻真的被赶回娘家了。如果硬坚持用这种坐姿示人,则是表示踞者的傲慢。荆轲刺秦王未中,“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表现出了荆轲对秦王的蔑视。

因此,两腿屈膝、上身挺立的跪跽坐姿,是符合礼数的端庄姿势。从形态外观上看,严谨肃穆,含有跪跽者自身的谦恭和对人的尊敬,因此被当时社会公认为文明坐姿。直到秦汉,人们在会客饮宴时,无不采用这种坐姿。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这“坐”就是今天的“跪”。项羽惊闻樊哙闯入军帐时,第一个动作是“按剑而跽”。这“跽”是长跪直身,以便拔剑,说明项羽处惊不乱。直到唐代,这种坐姿依旧习用。因此,我们说跪跽是上古人们一种文明生活的写照,作为跪跽的人并无贵贱尊卑之分。直到今天,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人们仍保留着跪坐的习俗。如果硬把上古“女”字字形所表现的跪跽之姿说是“屈膝下跪”,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标志,实在于情不合,于理难通。

再说“”。女字主干“”上的“”符号是不是交叉或被捆绑着的双手?从实际生活看,韩国和日本至今仍有跪坐的习俗,但任何一个跪坐的人,无论男女都没有双手交叉的姿势。从切身感受看,我们亲身去体验跪坐的姿势,每每双手交叉支撑膝盖时都会感到别扭和难受。从已出土的文物看,妇好墓中有一个跪坐的玉质女性,双手抱膝,但没有交叉。假定这个“”符号表示的是双手(不管它是交叉还是被缚),这是男人和女人所共有的,怎么能认定有“”标志的一定就是女人呢?

我们将“女”字与“卩”字作比较,甲骨文“卩()”表示双手着膝跪坐的男人,与甲骨文“女()”相同处都有表示上身直立、屈膝跪坐的人形();不同处,“女”的上躯多了个菱形符号“”,而“卩”则像手臂下垂的人。这个菱形符号无疑是女性的标志。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说:“殷代象形文字中用来表示‘妇女的‘女字是作跪跽状,其突出的部分是一对大得不成比例的乳房。”秦楠先生亦云,被视作臂膀的部分其实是乳房的夸张变形,刻意强调的是女性最醒目的外在特征——丰乳(《说“女”字》)。晏鸿鸣先生对此持有疑议,在《也说“女”字》中问道:“如为双乳,应外形封闭,最多不过是前端有代表乳头的露头,然古字形何以前端明显交叉?”是的,表示女性丰乳的符号应是接近圆形的,而“”确是直线和菱形交叉而成。回答晏先生的疑问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用什么工具刻写的,为什么甲骨文笔道很少有圆形?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兽骨多用牛羊的肩胛骨,质地非常坚硬。殷商时期虽已有了青铜,但制作的铜凿、铜刀仍很粗糙。所谓甲骨文是贞人们用铜凿铜刀在龟甲兽骨上一点一点精心刻凿的文字。试想,用如此简陋的契刻工具在十分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刻画,是多么的艰难。而字体结构长、短、大、小略无一定,贞人们按照文字形体或凿或刻,用力或轻或重,稍有不慎,就不成其字,甚至一块甲骨将被废弃,契刻者需要怎样的细心和功力!刻画直线、曲线尚有一定的难度,若要刻画出弧线和圆形的符号实在是强古人所难。因此,表示圆形太阳的“日”,甲骨文大都写作“、”,幾近方形,仅此一例,可知一斑。

殷商时代女与母字互通,所不同的是“母()”字的交叉中间有两点,旨在突出女性的乳房。女和母的天然主要职责是哺育子女,高隆的胸乳是其突出的外在生理特征,这个神奇的“”标志,把女性特征表现得准确生动,惟妙惟肖。因此,笔者认为,甲骨文“”字左右向的菱形部分是一个象形符号,告诉我们这是女人的胸部,包括高隆的丰乳,或以胸乳为代表的包括手臂在内的上躯。

“女”形所象为何?甲骨文“”展示的是一个胸乳高隆、屈膝跪坐的女人形象,正如姚淦铭先生所描绘的,“一条頎长的曲线自首始而至凹凸起伏的肩背、腰际、臀股,乃至膝至胫、至腿至足,尽得婀娜之姿态美。……原始先民不以服之饰,而是以赤裸之形态特征为美,人体自然美表现在汉字中。”从“女”字的字形演化中,我们发现,“女”由甲骨文“ ”到金文“”、小篆“”,表示“女”的身躯“”由跪坐之姿逐渐演化为站立之态,柔缓的线条形象地勾画出女性曲柔娇美的身形。“”形符号张显了女性发达的乳房,告诉我们这是位已经发育成熟、或正在哺乳的成年女性。金文在“女”头上加了一横,那是为了美观而系于发上的饰物。说明此时的女性已有了审美意识,开始注意妆扮自己了。总之,透过“女”字字形的演变,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姿曲美、胸乳高隆的窈窕淑女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古人造字匠心可见一斑!

二、从历史文化看“女”社会地位的演化

从历史文化发展看,远古时代,是女性倍受崇拜的时代。生养人类,使她们自然成为人主;组织氏族生活和生产,她们又被推举为族群的首领。杰出的女性被尊之为神。殷商时期,女性虽已走下神坛,但仍是不可小觑的社会群体,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层面。自周以降,女性社会地位直线下降,成为男性的附庸。从女神到女人再到女奴,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由尊而卑的演变轨迹。

1、上古神话把女性推向顶峰。原始社会初期,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饥饿、自然灾害、野兽袭击和他族的攻击,为了保护种族生生不息,维持氏族的稳定生活,必须增加人口,壮大族群力量,而这一使命只有女性才能完成。女性是新生命的生产者、哺育者和保护者,她们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战胜天灾人祸、保障人类生存、减轻繁重劳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加之当时不知道男女交媾可以怀孕生子,对生育有一种神秘感,因此造就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生与养的过程使女性自然成为氏族内部事务管理的主导者。为氏族兴盛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女人是本氏族崇拜的偶像,后世子女用无所不能的神来表达对先祖的景仰,因之创造了女神

时代。

尽管中国神话仅存零星,涉及女性的神话仍可以窥见原始状况之一斑。女娲是盘古开天辟地时期的女神。《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之处。”女娲用她的肠子化作十神,突显了女娲造物神的地位。《说文解字》称她“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风俗演义》说她抟土造人,成为人类的始祖。《淮南子》记载她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带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汉民族女神。古籍中另一位女神西王母,是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胜是一种装饰)的女鬼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传说她是由西华至妙之气幻化而成,掌管着女仙名籍,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墉城集仙录》卷一)。在《穆天子传》中成为受人朝拜的女王,《淮南子》把她变成有不死之药的万能天神。可见其地位之尊贵、显赫。旱神女魃,为平息共工之乱,帮助黄帝吸干雨水一举战胜蚩尤,为黄帝一统天下立下了卓著功勋。还有填海不止的精卫、播云布雨的瑶姬……。这些上古神话张显了女性的创世力量;传说中的女神形象,折射出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动态特点。这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虽是被夸张理想化了的女人形象,但足其在时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姓氏文化凝聚着上古女性尊贵的社会地位。姓氏始于女性,《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人所生,就是人出生的地方,即姓是表明始祖的。同一姓的人,都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在先民的观念里,“姓”因母得,与父无涉。翻开上古史册,记载的都是圣人无父。在世系方面,都以母为传承。传说伏牺之族所崇拜的母祖华胥,神农氏之族的母祖安登,有熊氏之族的母祖附宝……商族的母祖简狄,周族的母祖姜嫄,她们都是人类最初的女性先祖。由于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把握宗族大权,这一时期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以女为尊。正因为“姓”来源于女子,所以远古时期只有女子才有姓。《说文·女部》记载的“姜、姬、姚、嬴、妞、?、姞、妫、妘、姺、娸”等古姓氏字,皆从女旁。

“姓”除了辨亲疏、别婚姻外,还有分贵贱的功能。《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百姓”指“百官”。从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到春秋诸侯,他们姓字形从“女”者居多。即便进入父系社会,因女性崇拜而得来的姓仍长期保存着。秦汉以后,姓氏才合而为一。后世姓字从女者虽少,但在上古姓均从女。“凡女姓之字,金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以传,往往省去女旁,如任,金文作妊,今《诗经》与《左传》、《国语》、《世本》皆作任。弋姓之弋,金文作,今《诗》‘美孟弋矣。”(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严狁考》)从一个侧面反证上古先民对女性的尊崇。

生产力的发展使女性走下神坛,逐步由女人沦为女奴。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开始形成,女性的社会主导地位逐步被男性所取代。在母权向父权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初始男女相对平等,其后在矛盾冲突中男性逐步占据上风,取得話语权。父权意识确立后,女神身份和地位也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创造人类“化万物”的生殖女神女娲,在父系文化观念中变成了伏羲的妻子,与伏羲共同成为繁育人类的始祖。豹尾虎齿的西王母进入父权社会后也变得怪气全无,在《汉武内传》中,竟演变成了容颜绝世、温顺端庄的美女了。标志“人所生”的“姓”字,也经历了由“姓”→“亻生”→“姓”的演变过程,“姓”由“女”旁演变成“亻”旁,说明父权社会已取代母权社会,再由“亻”旁回复到“女”旁,说明男权统治已坚如磐石,儿女们都从父得姓,此时的“姓”用“女”用“亻”作偏旁都已不重要了。“姓”字的字体变化,表现了女性由统治地位(女权社会)到被奴役地位(男权社会)的悲剧历程。凡此种种,都在表明上古女神已走下神坛,步入与男人比肩并逐步沦为男人的附庸时代。

殷商时期是母系氏族解体、父系社会形成时期,去古不远,母权地位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母系社会的权力的遗存。甲骨刻辞所记载的有关“妇某”多达百位,成为殷商不可小觑的社会阶层。她们活跃于军政各界,有的主持祭祀典礼,有的担任着国家和地方要职,有的带兵打仗,讨伐异邦,成为名声赫赫的将帅。她们还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财富,生则握有重器,死后受到祭祀,是古代非常有影响力的社会群体。诸妇虽只是女性中的一部分,但从“妇”所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看,我们可以推知在殷商时代,女人仍可与男人比肩,地位虽低于男人,比起周朝以后诸代,要高得多。

女性社会地位由女人变为女奴,当是从周朝开始的。周讽刺商代女性当政叫“牝鸡司晨”,并把“惟妇人言是用”作为灭商口号,至此女人的身分和地位逐渐变得屈辱和低卑。为确保父权的绝对社会优势地位,历代统治者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各个层面加强对女性的限制,从周礼的建立到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的形成,犹如一条条无形的绳索,一道道地束缚着女人们的思想,影响着她们的行为规范,在语言上便出现了“奸、婪、妨”等表现某些不健康、不正当心理或行为的汉字,甚至连男子嫉妒妻妾的字也用“女”旁加“冒”来表示。《汉书·五行志中》:“刘向以为时夫人有淫齐之行,而恒有妒媢之心。”《说文解字》:“媢,夫妒妇也。”这些汉字的出现,体现了造字者心理上的偏见,反映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人格遭歧视的现实。“近取诸身”的“女”字也被曲解为“象柔媚婉弱,与臣象屈服同意”。(《说文部首订》)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卑贱、低男人一等不是在造字之初,而是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

女性社会地位低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女性自身因素。每个女人都要生儿育女,从怀孕到分娩需要10个月时间,对儿女们的生养占去了母亲大半生的时光。女性天生慈爱,为了儿女们能够健康成长,她们自觉不自觉地退出社会活动,甘居家室承担起养护子女和孝敬亲长之责任。且女性天生娇弱,很难和男人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从事的采摘、纺织之类的劳作渐渐成为辅助产业,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逐步使女性淡出家庭和社会的中心,处于边缘位置。二是男性因素。男性天生强壮,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承担主力军作用,因之逐渐主宰和支配着人类社会。特别当认识到生育子女与自己有关后,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对女性进行种种行为的限制,包括教育、社会活动等权利,致使女性思想狭隘,见识短浅,甘愿受奴役。三是社会因素。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是男权社会。评价男人的价值、地位时,主要看他的业绩和能力;对女性则多从品德、外貌方面去考量。要求女性不仅要孝敬公婆,生儿育女,还要取媚丈夫,成为男人的附庸。四是文化、教育因素。女性在婴幼儿时就受到歧视,诗经时代,男孩“弄璋”,女孩“弄瓦”;接受教育上,女孩学做针线,男孩读书习武。直到今天男孩玩枪、炮,女孩抱娃娃。教育视点不同,孩子性格的形成大相径庭。封建礼教通过长期持续教化,使女性不自觉地把“温顺、柔媚、曲从”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把“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作为自己责任。

尽管如此,“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贱,对子女的称谓亦无大的区别。古人把“女儿”称作“子”或“儿”的是寻常事儿。《诗经》中多处出现“之子于归”的诗句,句中的“子”指正待出嫁的姑娘。女性也常自称“儿”,《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诗句,诗句中的“儿”是木兰的自称。殷商时代,无姊妹之称,姊妹包括在兄弟之内。即兄弟之称不仅可指兄弟,亦可指姊妹。这一现象在战国时期仍有痕迹。《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可见兄弟不仅包括弟兄,也包括姊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浮词》中亦把姐姐称女兄。黄庭坚在《送薛乐道知郧乡》中有“双鬓女弟如桃李”的诗句。日常交往中,尊别人的女儿叫“女公子”,尊女性为“女士”,尊道德文章兼备而年寿已高的知名女性为先生。由此可知,“女”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三、从汉字表义看“女”词义的扩散

汉字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认知的客观描摹。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则是对某一事物生动形象的再现。“女”字取象于女人自身,高隆的乳房、曲美的身体,正是所有女性的共同特征。大量原始资料表明,初民社会盛行生殖崇拜,丰乳肥臀是女性生殖强盛的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特征的女性深得时人的普遍尊重和青睐。殷商铭文中,“女”字除作为通假字外,主要用于女性的通称,或特指先母、或指先王的配偶,或指女儿,未有其它含义。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说:“男子之美称莫过于父,女子之美称莫过于母。男女既冠笄,有为父母之道,故以某父某母之也。”甲骨文中“女”与“母”、“妇”相通用例较为普遍,殷商时期母、妇很受尊重,与母相通“女”也应受到社会重视。

对“女”字的意义的界定,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女,妇人也。”又云:“妇,服也。”由于服有“服事”、“顺服”、“服从”等义项,《白虎通》云:妇“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大戴礼记》:“女者从也,如从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至此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立人格丧失殆尽。闻一多释“女”为“奴”,高鸿缙把女形描述“象跪地而雙手被缚之形”,正是男权制度下女性屈服、驯服的真实写照。

笔者以为,许慎把“女”释作“妇人”,是对当时社会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在古代,女人称谓是与男人相对应的,因此女的概念应是广义的,包括未婚与已婚的女性。后来随着“母”、“妇”表义的细化,“女”则特指未嫁的女子。段玉裁说得最为细致:“男,丈夫也,女,妇人也。……浑言之,女亦妇人,析言之,适人乃言妇人也。”《礼记·地官·媒氏》:“女二十而嫁。”《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释士补仪礼篇名义》一书说:“在父母家曰女,亲迎时亦曰女,在婿家未庙见亦曰女,既庙见始曰妇。”可知,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即处子曰女,适人曰妇。《诗经》中有不少关于“女”的描写,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白茅纯束,有女如玉。”(《野有死麕》)这些诗句中的“女”都指未婚的女子。在《诗经· 氓》中表述得最清楚。诗中被遗弃的女子在自述沉醉于热恋时的感受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中的“说”读如“脱”,是“摆脱、丢开”的意思。嫁入夫家时便改“女”称“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知未嫁为“女”,嫁后为“妇”。随着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拓展,“女”的表义功能也在扩大,由特指未嫁女子引申为女儿,如《长恨歌》“随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上诸诗中的“女”均指女儿。女儿是爹娘身上掉下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己出的儿女谁不怜爱?

女儿养大了要出嫁,“女”字因之引申为动词“嫁”,以女嫁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意思是宋雍公把女儿嫁给郑庄公。这是对等的婚姻,看不出“女”任何地位低下的迹象。《国语·越语·上》“寡君勾践……愿以金玉、子女贿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这里的第二个“女”均是动词,有“进女”的意思。因为勾践兵败,以嫁女求和,哪还敢与夫差奢望对等,因此这里的动词“女”有“作婢妾”的意思。但从“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中我们看到的仍然含有对等的婚姻。注意,当名词“女”用作动词时读“nǜ”。

后来泛指妇女。《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意思是,如果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人就要忍受寒冻。由女性引申为雌性的。如唐牛僧孺《玄怪录》:“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句中的“女猫”指雌性的猫,即母猫。

由于女子体态娇弱,身材矮小(与男性比),“女”又引申出幼小,柔弱。《诗经·七月》:“猗彼女桑。”句中“女桑”指初生柔嫩的桑苗。明袁宏道《题冷云册》:“少顷,女风在枝头,雨候至矣。”“女风”指柔弱的风。唐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句,李贺《石城晓》有“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诗句。诗句中的“墙”、“垣”同义,“女墙”、“女垣”都指古代城墙上的小墙、矮墙。我们阅读古书时,千万不要误以为桑有公母,风有雌雄,墙有男女,否则会闹出笑话的。

此外,女还指星宿,是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与“汝”通假,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等,与本论无关,只好略而不论了。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