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实践分析
2019-01-17
(沛县广电传媒中心,江苏 徐州 221600)
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时效性差,新闻信息获取不及时导致观众与媒体之间互动性不足。而融媒体背景下,再造新闻采编流程不但可以使观众及时了解最新的实事动态,而且还能确保媒体行业快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全新的融媒体理念
融媒体是集合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资源,借鉴整合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提高新闻内容的兼容性,使各个媒体在信息、新闻宣传时实现互通、共融,为媒体行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早期的媒体传播途径只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局限性大,受众群体少,尤其对于一些地方电视台来说,与央视和省级电视相比,频道少,受众群体数量少,没有相应的长效机制作为引导,从长远看,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出现市场空白,导致地方电视媒体行业的亏损。因此,各地方台积极寻求创新方式、方法,满足大众口味,本着“本专业、娱乐化”的发展方向,在融媒体提供的广阔土壤上,孕育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电视新闻内容以及娱乐节目,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融媒体充分融合了传统四大媒体的优势,作为一个独立媒体模式出现,既丰富了新闻内容,又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各个媒体之间市场竞争激烈,想要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就必须结合融媒体背景,完善新闻采编流程,最终实现全媒体生产、全媒体共享的融媒体价值观。
二、传统新闻采编流程的弊端
(一)时效性差,传输速度慢
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受到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获取途径的不同,导致无法以最新的新闻状态呈现给广大观众,一个新闻的采编过程,往往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观众观看的新闻信息早已超过时限,信息本身失去了现实新闻意义。比如:对一个小区居民关注的房产证问题进行采编,小区居民想通过媒体的传播作用,希望开发商尽快将产权办理完毕,可是新闻采编过程除了现场采访、现场录像、现场材料的收集外,还要进行相关影像资料的剪辑、后期的制作,以及声音、背景的合成,然后才能以新闻的形式予以播出,等新闻播出时,离采访时间至少也有五天以上的时间,而对于小区居民来说,早已失去了对该新闻的关注度,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慢慢降低,进而使新闻采编工作者找不到最新的新闻资源,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传统新闻采编模式死板,缺少灵活性
过去,人们往往注重电视媒体的直播效果,认为只有直播才是真实反映现场新闻事件的方式,这种传统的直播模式从根源上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些障碍。因为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媒体在进行直播时,往往忽略了一些直播器材的临时故障,电子设备本身容易出现故障,使得直播信号受损,而使直播中断。比如,在传统的地方新闻直播时,需要用到大量的光纤传导设备、硬件设备以及多角度的摄影器材,虽然这些设备都有人为操控,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新闻直播就变成了马赛克频道了。而且传统的新闻直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地方媒体行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4G、5G时代的来临,电视直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通过这种新型技术,不再需要复杂的光缆信号传输,不过,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还要介入一些人为的审核关口,否则无法播出。这种传统的新闻直播模式直接将媒体行业带入发展瓶颈。
(三)缺少与观众的互动环节
传统的新闻播放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确保播出时间的精准性,不能延迟一分一秒,因此,很难把握现场互动环节的时间,导致一些节目缺少互动环节,观众的热情也无法调动起来,直播现场沉闷,直播形式单调,直播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节目的制作与发布要历经很多个中间环节,对观众的关注度不够,进而使新闻媒体与观众之间产生严重的交流代沟。比如在一些娱乐节目现场,大多采取直播的方式,而这些节目在制作完成之后,就已经确定了播出时间,甚至每一个时间段播出什么样的内容,都会以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将现场播出的时间,各个环节的时间点,设置的相当精准,导致这些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只看到观众一个劲儿地鼓掌,却不见观众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最后,节目播出的效果受到质疑,正面的反馈信息很少,对节目质量的评定也出现衰败不一的现象,因此,传统的直播效果并不能真正带动观众的参与热度,慢慢的受众群体数量大减,媒体行业的市场经济价值无法实现。
三、基于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新闻媒体及各式传播形式应运而生,这就为新闻采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应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成为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规范融媒体背景下记者队伍建设工作
首先应转变记者队伍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工作流程和思想意识,适应新型的融媒体背景,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形态,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优势,积极学习现代化的媒体操作技术,将新闻的采、写、摄、录、编等元素有机结合,确保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形式的传播途径与渠道。
目前,高科技电子产品如雨后笋,应运而生,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广大记者队伍要适时学习和掌握它们的应用技术,结合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这些工具当中,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传导作用,为观众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事件。与此同时,每一位记者还应熟练地应用微博、微信、QQ等新型的社交软件,通过软件传递信息,进行整理,然后以新闻的形式予以播报,这样,就会突破原有的瓶颈,使新闻的覆盖面积扩大,影响力扩大,新闻信息的说服力也得到加强。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队伍要注重发挥新型高科技产品的优势,在制作新闻及娱乐节目时,适当地引入一些动画效果,对提高观众的视觉效果大有裨益,进而使融媒体的现实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二)搭建共融的技术平台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广泛,受众群体越来越多,虽然电视媒体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少,可是精彩的电视节目还是通过网络传输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一些信息资源广泛分布在网络客户端,新闻工作者恰恰可以运用这些新生资源,融合节目的特色,将其引入节目,比如时下最流行的热搜,所有上了热搜的新闻事件都是百姓最关心的热点新闻,新闻工作者可以有效把握住这个机遇,运用熟练的业务技能将这些新生资源作为突破口,做出更多、更优质的节目内容。
综上,在融媒体背景下,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将传统媒体与现在新闻媒体的优势有机结合到一起,提升全媒体记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高效的新闻采编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作为出发点,想观众之所想,运用融媒体背景下的新型资源,制作出受众群广、关注度高的节目,出色完成新闻采编流程的再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