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红色题材影片《建军大业》的“星海战术”运用
2018-03-28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2017年7月27日,由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建军大业》正式上映,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故事。作为“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该片继续沿用“星海战术”,邀请了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等54位知名明星出演,据称是“各种老戏骨、老演员和小鲜肉齐聚一堂,阵容覆盖了大半个娱乐圈”。然而,互联网上对于在红色题材影片中采取“星海战术”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网民直接质疑影片“泛商业化”和“泛娱乐化”等问题。那么,“星海战术”是否如网络舆论所指责的是“洪水猛兽”,其在红色题材影片《建军大业》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意义?
一、“星海战术”有利于吸引受众眼球,增强影片宣传效果
去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第90周年,《建军大业》作为献礼大片,上映时间又恰好选在8月1日前不久,本身就具备强烈的政治性质和宣传意味,目的在于宣传历史、教育民众。2016年1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可见,党性教育宣传和军队形象传播的主要目标对象理应是青年群体,红色题材影片的目标受众同样也是如此。“小鲜肉”明星的参演突显了革命领袖的年轻化,表明青年群体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有力地激励当代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当前“娱乐至死”的商业化时代,“小鲜肉”明星的出演恰恰迎合了年轻受众的“追星”需求。依据心理学“晕轮效应”,明星的出演能够吸引最广泛的关注度,确保高票房收入,在市场化竞争条件下避免了喻国明教授所讲的“市场上的弱势化”所导致的“政治上的边缘化”,为影片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据统计,《建军大业》上映前,天涯论坛和微博平台上关于影片的讨论,超过90%的话题与明星密切相关。强大的明星阵容确保了影片在上映7小时内便取得将近4000万的票房,上映4天累计1.96亿。预售启动当天,诸多明星粉丝团更是包场支持《建军大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不少红色题材影片正是因为缺乏宣传造势致使知名度不高,传播力和影响力遭到严重削弱。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区分了传播的“仪式观”和“传递观”,强调前者侧重于关系的建构而非具体信息的传达。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膨胀成为常态,一部时长大约2小时的影片无法完整讲述建军过程的全部信息,而仅仅只能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受众主动寻找更为详细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建军历史,这也是《建军大业》的宣传理念和价值所在。诚然,影片本身就是立足于史料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任何明星演绎历史人物均不可避免会与史实及社会认知之间存在细微的偏差,但关键在于能否使受众对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基本的认知和深入了解的兴趣。对此,《建军大业》的“星海战术”无疑是成功的。正如网络大V“@姜小七seven”在微博上评论说:“若不是因为张艺兴饰演了卢德铭师长,我可能至今都不会知道我军历史上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点赞量超过2万次。
二、“星海战术”与红色题材影片核心思想表达并不矛盾
《建军大业》上映后,不少网友批评影片全靠“星海战术”吸引受众,而过多的娱乐明星则削弱了核心思想内容的表达,甚至于受众经常因为娱乐明星的出场出现“跳戏”现象,即:受众对娱乐明星本身的形象已经定性,当其在演绎历史人物时,受众仍会受到原先角色框架的影响。但这本质上是受众的“刻板成见”,不能归咎于明星本身。一方面,红色题材影片的表现形式与娱乐性元素在当今时代并非不可兼容。此次《建军大业》大胆选用曾经拍过《古惑仔》和《无间道》的刘建伟当导演本身便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目的在于打破受众对于红色题材影片的“刻板成见”,因此不应再用陈旧的思维和标准去评判娱乐明星的出演。另一方面,娱乐明星也并非绝对演绎不了历史人物,例如在《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中,诸多娱乐明星如曾志伟的出演便可圈可点,为影片增色不少。刘建伟导演多次在接受采访时称赞年轻演员拍摄时的拼劲,如果受众仅仅因为他们以往的角色形象便否认其如今的付出,则明显是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早已让渡于“产品为王”,明星营销本身就是影片宣传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核心思想内容的表达并不矛盾。参照美国科幻动作影片《复仇者联盟》,其为了吸睛效果同样采取了“星海战术”,最后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因此,作为红色题材影片的代表,《建军大业》并不需要回避受众关于“星海战术”的质疑。然而,考虑到前期叶挺后人叶大鹰对欧豪的攻击及随后部分网民评论的不良影响,官方依旧关闭了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结果反而适得其反。网民“mensheviknz”2017年7月25日在天涯论坛上的发帖《〈建军大业〉未上映,豆瓣已关闭评分,为什么这么害怕网友评价电影?》,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内,其点击量就超过了7000次,评论量也接近400次。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建党伟业》还未上映时同样关闭了豆瓣评分功能,同样掀起了“话语控制”等负面舆论,这理应成为红色题材影片的经验教训。
三、树立自信勇于创新,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服务军队形象建设
2013年8月19日,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依据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新的传播载体的出现总会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我们的宣传理念和宣传方式不能继续停滞在传统媒体时代,而应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谋求创新,在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此次《建军大业》邀请刘建伟担任导演以及采取“星海战术”等做法,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而接下来,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克服传统的思维模式,继续谋求创新,在保证政治性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市场化竞争当中,以点击率、收视率、转发率等指标为牵引大胆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增强红色题材影片及其他主流宣传产品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上的负面舆论,我们同样不能听之任之、消极应付,而应进行实时研判、及时引导,使网络舆论服务于军队积极、正面的形象建设。在此次《建军大业》的宣传中,应联动多家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参演明星的幕后花絮,挖掘故事情节,尽可能淡化明星们的娱乐属性,突出其拍摄时的拼劲,与军人的血性本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环球网2017年7月28日转载《中国电影报》的文章《〈建军大业〉监制:欧豪在现场拍吐了也没用替身》,便使娱乐明星赢得了网友的点赞,文章还被中华网、网易、荔枝网大量转发。此外,任何形式的舆论引导均属于宣传的一部分,理应为主题服务,建构起人民军队及革命领袖的积极、正面的形象。如官方微博“@建军大业”的做法便具有借鉴意义,其早在影片上映之前便主动通过图文形式详细阐述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为后期赢取宣传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