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38例

2019-01-17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孙嗳气胃痛

250100山东三箭集团卫生所中医科,山东济南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时好时坏,影响人们的情绪及生活质量。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胃炎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3~65岁,平均45岁;病程2~15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胀满不适,呃逆,嗳气,吐酸等症状。

治疗方法:①中药:半夏泻心汤: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6 g,党参12 g,干姜6 g,炙甘草6 g,大枣(3个)。旋覆代赭汤:旋覆花10 g(包),代赭石24 g,半夏10 g,党参12 g,生姜6 g,炙甘草6 g,大枣(3个)。加减:肝火偏盛可加柴胡10 g,丹皮10 g。胃脘痛甚加郁金10 g,元胡15 g,川楝子10 g。胀满不适加枳壳15 g,厚朴10 g,鸡内金15 g。吐酸加吴茱萸1~2 g,乌贼骨30 g,瓦楞子30 g。胃痛已久,深入血分,胃络受伤呕血便血加白及10 g,乌贼骨30 g,收敛化瘀止血,制酸止痛。服法: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10 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②针刺:主穴:中脘、梁门、天枢、内关、足三里。配穴:胃痛配梁丘、公孙。操作手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取中脘、梁门、天枢直刺1~1.5寸,泻法,得气后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向腹部四周扩散;取内关直刺0.8~1.2寸,平补平泻,酸麻胀感向中指端扩散;取梁丘、足三里,直刺1~1.2寸、1.5~2.5寸,泻法,酸麻胀感向局部及小腿放射;取公孙直刺0.6~1.2寸,泻法,局部有酸麻胀感。每次取3~4个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10 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不再胃痛、腹胀、吐酸、嗳气。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尔胃不舒适。③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在季节交换、饮食不注意的情况下,胃部胀满,隐痛。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 果

全部病例治疗3个疗程,3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例(21%),显效14例(37%), 有 效 12例(32%), 无 效 4 例(10%),总有效率90%。可以得出,通过中药汤剂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优势。

病案举例

患者,男,54岁,胃脘疼痛、腹部胀满、呃逆、嗳气1个月,加重2 d。1个月前因与朋友聚会,喝三四两酒,感觉胃中不适,上腹部疼痛,吐酸,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2次/d;快胃片5片/次,3次/d。症状有所减轻,但还是胃部隐痛,吐酸。2 d前吃韭菜包子后胃部痛甚,胀满,呃逆吐酸,前来就医。患者伴有嗳气乏力,心烦口苦,口腻纳呆,眠差,大便干,小便尚可,舌苔黄腻,脉弦滑。既往有慢性胃炎10多年,余正常。证属脾胃升降失调,肝胃气上逆,治法为和胃消痞,镇肝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加减,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6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24 g,枳壳15 g,元胡15 g,白芍15 g,党参15 g,乌贼骨30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中药5剂。配上针刺疗法,选穴中脘、梁门、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得气后留针30 min,5 min行针1次,1次/d,治疗5 d。患者胃部疼痛减轻,呃逆吐酸有所缓解,大便已不干,但纳呆,乏力。原方基础上加鸡内金15 g,炒白术12 g,中药5剂,继续施针。5 d后,患者自感胃部已不痛,偶尔吐酸,食欲增加。继续守方10剂,配合针刺,10 d后患者已不嗳气吐酸,胃不痛,食欲尚可,二便调。原方中代赭石减15 g,黄连减3 g,继续守方10剂配合针刺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讨 论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是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方面。胃痛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临床辨证分虚实两类[1],起初得病较轻,归气分属实证;病情较重,归血分属虚证或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升降协调,则一身通泰;否则反顺为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阴阳失调,脾胃升降失常,日久情绪失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土虚木乘”,肝胃气失调,“不通则痛”,胃脘疼痛,胀满不适;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吐酸;肝气上逆,则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乃肝胃有郁热现象,病情时长,有湿有瘀,伤及胃络,则呕血便血;脾胃虚弱,则纳呆乏力。治法为和胃消痞,镇肝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加减,两方均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用于痞证。方中半夏、旋覆花、代赭石为君药,镇肝和胃降逆;黄芩、黄连为臣药,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枳壳、元胡、白芍、甘草,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柔肝止痛;乌贼骨止酸止痛;配以鸡内金、党参,消食化积,健脾补胃,以复升降之职。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方中重用镇肝和胃,降气消痞的药,所谓“逆者折之”“上者下之”,顺降胃气,效果显著。配合针刺,主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会太仓,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能宽中消滞降逆;内关手厥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宁之痛;足三里乃胃之合穴,通治一切胃痛,本穴有强壮作用;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有和胃宽肠的作用;梁门调中气和胃肠;配穴公孙归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胃肠,是八脉交会之一,主治胃痛、呃逆、腹泻,《席弘赋》“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廖”,胃痛呕吐时,公孙配内关,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作用[2];梁丘是足阳明郗穴,善于调治急性病,治疗胃经气血不足状态。全穴具有调理脾胃,脾升胃降,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利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三分治,七分养”,嘱咐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有规律,避免吸烟、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公孙嗳气胃痛
公义与私交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李郑生论治嗳气经验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丞相的爱好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