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2019-01-16雷亮雄
雷亮雄
几年前,一位学生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成为激励我改革语文课堂的动力。当时,由于学校的课程重组,我班周四下午原本被安排成语文课的自修课,要改成体育活动课。当我惋惜地说“以后每周都要少上一节语文课”时,忽然听到有学生小声嘟囔:“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说话的男生是班中语文成绩最好的。
我开始反思:如果我也承认这孩子说的是真话,那么我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了?我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语文课上我都做了些什么?
回想起六年级“唐诗精华”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唐诗的思想内容,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凝练的诗歌语言、独特的构思、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等精华所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并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他们才会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唐诗,唐诗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我是如何教学唐诗的?把诗读了两三遍之后,学生能准确读出字音和停顿后,就进入解释字词和诗句的环节,并要求字字落实,认真记录每句诗的意思。因为考试中设有一道大题“诗歌赏析”,其中往往有一题是關于诗句中的某个加点词或对诗句的理解,这样的课内题目该是十拿九稳的,我告诉自己这样做很有必要。然而当学生习惯性地将诗句的解释当成是古文语句翻译一样记录在书本上的时候,在他们低下头记录的瞬间,我似乎可以看到他们脑中因诗句形象的描写而产生的画面被一行行机械的文字替代的景象。对此,我选择漠视,因为我认为应付考题需要这样做,学生的基础很差,也需要我这样做。
诗歌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这个较有难度的环节在我看来,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单元要求中所说的“诵读”对于我来说是可以灵活调节的,时间充裕多读两遍以实现所谓的品读体味;时间紧就只讲解而舍诵读。接着课后布置背诵默写,务必使默写考题万无一失,一首唐诗的学习也就大功告成了。
在这样教了两首唐诗之后,学生对学习唐诗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尤其是部分自觉的学生,他们会在预习时就把诗背诵出来,课上当讲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时,会有人踊跃举手并给出让你难以挑剔的“标准答案”;甚至关于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也能答出两三点来。当他们因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时,旁边几个同样“自觉”的学生按捺不住地说道:“老师,我也在‘百度百科上查到了,你看……”看着他们书页上抄得密密麻麻像蝌蚪一样的字和他们脸上学有所成的表情,再看看那些平时不那么“自觉”的孩子一脸茫然又有些百无聊赖,我突然有些茫然……
说这话的孩子也属于“自觉”的孩子,他说的这句话恐怕确实是真心话了!如果教师上课讲的知识在“百度百科”上都能查询到,而且上课过程也不比上网查资料有趣多少,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上不上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