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

2019-01-16郭海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策略

郭海明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公共课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课大多是静态化教学、简单化开设,没有体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没有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这种公共基础课教学态势不利于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要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专业课变化作相应调整,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奉行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实现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专业化职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2.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2—0093—04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尤其高等职业教育担当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意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实践和学生就业经验表明,高职培养的学生不应只是技术型人才,学校还要培养其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社会管理及工作纪律等方面。因此,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爱岗敬业的品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延续着普通高校的学科教育模式,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发挥好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开发特色公共基础课,打破公共课静态化的教学态势,切实进行动态的变革,不断创新、调整适应学生职业生涯中所需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

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沿袭普通高校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造成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脱节。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的思考,仅仅充当了专业课的基础或者补充,没有充分培养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仍未树立。公共基础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了解,课程建设没有结合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高职公共课教学存在静态封闭的痼疾,往往教师为上课而上课,与社会实践、职业岗位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层皮”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高职公共基础课,上课效果不佳等问题出现。

(二)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迎合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认为公共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方面帮助不大,公共课的课程设置与发展逐渐边缘化,处于被动地位,存在根据专业课的要求压缩公共课学时的情况,也存在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让路的情况,出现专业课教师受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受重视的问题。另外,高职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配比严重失衡,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难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并充分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不能发挥公共基础课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稳定巩固阶段,高职从规模性扩张向内涵性提升转变,高职院校不约而同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效率和提高质量上,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为此,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职称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教师的配备相对较弱,教师的年龄构架不合理,高素质、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尤其缺少专业性强的学术带头人,影响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很多公共基础课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过多追求自身价值在物质利益方面的体现,对待工作有懈怠情绪和“推着干”的思想,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降低,专业素质也很难得到提高和进步。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式、教材设计、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的个性化不明显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模块、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没有精细的动态思考和持续发展。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模块应为专业课模块服务,还应该根据专业、学生特点及就业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在高职公共基础课中没有明显、准确地反映出来,各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够强。对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方式陈旧,大多数还是侧重于考核對基础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对知识转化的评价,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

(五)高职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有待改进

高职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总体上还处于传统模式,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过分强调自身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内都是教师个人讲授,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师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上不够充分,尤其教师在用事实、事例和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方面较少,在有指向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虑不多。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还做不到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适应需要,其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学性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再加上高职公共基础课大都是大班合堂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高职院校也存忽视教学督导检查的问题,无形之中造成公共基础课的管理弱化。教师授课方式、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到课率低、抬头率不高,课堂纪律很难掌控,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聊天、看手机情况比较普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的效果。

二、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课主要由思政课程(“大学生形势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用文写作、大学生职业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由专业需要设置该课程)、体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个人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再以实现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要求不仅关注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更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个性。因此,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片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把高素质、高技能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最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兼备的。高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明确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职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基于此,高职的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法治思维、道德品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忠于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塑造健康体魄,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并奠定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提升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高职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发挥辅助支撑作用,比如应用文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难题的能力,时事政策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经济、科技前沿的知识等。要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考虑、设计与实施,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放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平台上加以融合、共建,从而形成思想、知识和技能同构、内外兼修的教育教学格局。

(三)是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旧的职业岗位不断淘汰,这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自然规律。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择业就业创造条件,更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抓好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一名学习型人才。高职公共基础课侧重于学生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岗位的必要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在做好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的习惯和能力,培育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高职公共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要与专业课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共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三、提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素养

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树立良好师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的,做到为人师表,不断在本职工作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克服职业倦怠,养成积极进取、兢兢业业、乐研好教、关心学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状态。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注重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与时俱进,提升个人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树立为教学做贡献的职业理想,积极做学生未来职业道德的榜样。同时,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对一些困难和不公平时,应勇于争取有利于公共基础课发展和完善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师配备。

(二)建构高职公共基础课动态教学格局

1.开发有特色的公开课程,打破各个专业统一的状态。

高职院校应开发结合国家要求、地方文化特征、学校特色与专业培养人才的公共课,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打破所有专业统筹划一的现状。随着专业课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贴近专业课建构方向,根据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特性来体现其中的合作、敬业、创新和品格要求,为专业课服务,打破公共课知识本位观。尽量将必要的知识教学与学生将面临的职业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比如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保证与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同步发展,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2.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积极推动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公共课的教师授课多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教育的说教、灌输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情感和思想的需求。尤其需要改变如思想政治课等教师“一言堂”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安排,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教案、授课方式及作业布置。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和需求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依据学习效果安排并调整进度,使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从传统的讲授式转向教学案例式、分组讨论式等形式。思想政治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彩,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而不再只是一名单纯的受教者。高校政治理论课也可生活化,比如: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组织丰富的活动,激励大学生同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进行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现高职公共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公共課的考核方式大多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对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动态性的考核方式,实现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或考查)相结合。比如可以采取设计策划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论文书面答卷、演讲辩论评比等形式,构建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技能特长、实践创新精神、口头和书面表达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还可以推行单元教学法,每一单元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测验,考试样式也不拘泥于书面形式,使对学生的兴趣回归到知识本身,而不是分数,让学习变成一种自我提升的活动,使学生爱学知识,尽量避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分层次教学

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传统教法是不适合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长此以往,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实行分层教学,应在新生入学时,以系别为单位,实施摸底考试,同时填写调查问卷,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班,并根据实际情况再做个别调整。分层次教学也应体现在课程结构设计上,设置课程体系时,除每个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考虑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爱好、专业就业方向的需要,探索课程设计的多样性。比如:艺术设计专业可先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对于专升本人数较多的班级加开公共英语基础课等。与此同时,还需调整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目标,对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可降低目标,着重在口语上下功夫。

(五)选用不同教材,体现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广开思路,选取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教材,也可以根据需求,组织专业教师自编应用性强的教材,或者与相关专家及相关人员合编教学讲义等,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保证与时代发展同步,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毕业就业或升学打好基础。

(六)开展教学研讨和探究活动,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深度

组织公共基础课教师开展研讨活动,积极创设教师教研活动的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上好具有高职院校自己特色的公共基础课。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把“高素质、高技能”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建设维度,要着眼于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加速推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启明.为专业课服务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M].高职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武陵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陈宁江.高职院校公共课分类分项教学安排的实施与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01).

[3]游金梅.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

[4]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J].2014(04).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Haiming

(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courses is imminent. At present, most of the publ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static teaching, which is simplified and does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does no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erv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kind of public teaching situ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 teaching of publ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constantly innovate and realize the concept of serving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ubl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eaching reform;suggestions

[责任编辑:尚欣]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