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检体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6陈锦团骆云丰沈双宏吴建珊
陈锦团,骆云丰,魏 敏,沈双宏,吴建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A.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B.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08;C.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D.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1]。诊断学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从医学入门,及终身受用的学科。检体诊断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我们在理实一体化应用中[2],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训教学需相辅相成,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4]。如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调动其内在的动力,减少不良的情绪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真正意义提高检体诊断学的实践技能。这是本研究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现将归因理论在检体诊断学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与同道共勉。
1 对象
选取中医、中西医、针灸推拿等专业在校接授诊断学教学的学生。
2 前期准备
在开课前找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及对于西医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以将平时实训课授课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理论授课中告知学生这些是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 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
开始授课过程将内容分成: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心脏检查、腹痛检查、四肢神经检查等六大部分,同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考核题目,具体如下:血压测量、全身浅表淋巴结触诊、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鼻窦检查、扁桃体检查、甲状腺触诊、气管检查、呼吸扩张度检查、语音震颤检查、胸膜摩擦感检查、肺部叩诊(包括肺上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叩诊)、肺部听诊、心脏视诊(隆、尖、动)、心脏触诊(动、颤、感)、心脏间接叩诊、心脏听诊、肝脏触诊、脾脏触诊、液波震颤(波动感)检查、墨菲征检查、麦氏点检查、肾区叩击痛检查、脊柱压痛及叩击痛检查、移动性浊音检查、肝上下界叩诊、胃泡鼓音区叩诊检查、深反射、浅反射、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共济运动检查。
以上内容,分6课时讲授及操作。第7课时是全身体格检查课,要求学生将所学过知识,进行总结,再巩固,教师解疑,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缺补漏。第8课时进行考试。以学生每组随机抽签,对被检查者进行查体,边查体边陈述,评分标准均按“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检考核评分表”进行打分。
4 实施过程
每次实训课过程中以集中讲解→分组练习→再考核的形式,让学生操作后并对每组学生进行考核,记录分值(分值以每组为单位,每组有2~3个学生,总分100分)。
考核结束后,每组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即每次课讲授的内容记录,自己本次所学实训内容,你认为“自己学的最好的是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对于操作中的错误,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在操作中,你还存在什么问题”,一一将相应的问题及答案记录下来,并上交给相应的教师。
教师将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将相应的问题答案反馈给学生,如果是共性,就共同解释,再操作,如果是个别组别的问题,就单独教授。教授完,学生再训练;如此周而复始。
全部课程结束后,将所学过知识进行抽签考试,结束后,学生记录下自己抽取到的题目,并对自己所操作的部分,进行分析,“自已觉得做得怎么样”“在操作中你还存在什么问题”“你喜欢诊断学吗,为什么”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5 结果
5.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中涉及学生共计177人,其中中医专业学生80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56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41人。调查对象为大二及大三学生。
5.2 归因前后成绩变化
每一次实训课中的考核成绩进行汇总,进行归因前及归因后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归因后总体平均分有明显的提高。
表1 归因前后成绩表
5.3 诊断学实训中难度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学生们学习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按难度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为心脏、肺脏、腹部、一般检查、头颈部、基本检查法、四肢神经,详见表2。
5.4 归因过程中错误原因
本次研究中,问及学生常见错误或实训中,操作最难的原因,涉及较广,其中课后未复习、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仔细思考细节、操作机会少体会不深刻、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等所占比例较多,见表3。
表2 检体诊断学实训难度人员比例情况表
表3 诊断学实训引起错误原因汇总表
5.5 诊断学喜欢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经过归因的学习,学习诊断学的喜欢程度高,达121人次,占总人数的68.36%;尤其是中西医专业及中医专业学生,各突破一半以上,详见表4。
表4 不同专业学生喜欢程度[n(%)]
6 讨论
6.1 归因概况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ritzHeider[5]于1958年首先提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人们将如何行为。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Heider,1958)。20世纪70年代,伯纳德·韦纳(B.Winer)将归因理论系统化和完整化,把归因、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都应该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业成败不只是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归因理论,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运用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6.2 难易归因
从结果表2所见,学生操作过程中按难度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为心脏、肺脏、腹部、一般检查、头颈部、基本检查法、四肢神经。其中比较困难的部分是心脏及肺脏,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基本检查法及四肢神经部分。心肺部分的解剖知识要求高,尤其是心脏,大部分学生对于心脏的血流及相关的生理机能认识不够充分,会进一点增加学习的难度,针对这问题,我们会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先复习,再来听课,也会在理论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提问。心肺触诊、听诊,因正常人与病理差异大,常会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困惑,因为无法体会具体的感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已经开展心肺模拟人,增加感性认识。心肺叩诊,因为手法不到位,无法判断叩诊音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制作微课资料,课后引导学生叩诊手法及叩诊音。
虽然学生反应基本检查法及四肢神经相对容易,不过据以往考试经验实际考试中丢分的部分心、肺脏检查反而少,血压测量、淋巴结检查等一般检查项目及神经检查部分失分较多,主要存在对于一部分知识较直观,知识点细,最后复习反而易被忽略;而心肺检查,因知识较难,心里惧怕,所以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掌握与思考。因此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在全身体格检查实训课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从第一次授课的内容开始,复习再训练。加强知识点的再巩固。所以最后在课程考核时,总体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与霍红亮等[6]应用归因结果相似,均提高教学成绩。
6.3 错误归因
据表3所示,学生学习存在错误与下列因素课后未复习、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仔细思考细节、操作机会少体会不深刻、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记忆能力差、设备不完善、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兴趣不高、太紧张、考题太难、教学环境差、课程学时不够、学习态度马虎、复习时遗漏、老师授课差,无吸引力等有关,从这一结果可见,学生对于自身的归因更多见,主要还是对于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多,对于外部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少。
通过归因的训练,每节课的考核、多次讲解并回顾知识点、每节课的内容的思考与总结,让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加工的过程,不断训练与加强,再巩固的过程,使得学习变得有味道,有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学而学。其中对于老师授课差、无吸引力问题,仅有一名学生,通过了解,该学生为中医专业学生,前期西医知识均很差,学习西医的积极性弱,但对于中医有较深的兴趣,针对该学生的问题,我们找学生交流过,也尝试让这一位学生,更好地理解西医知识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扩大化,针对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也会努力去引导他们,正视西医课程的在中医学习中的地位,不要盲目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学生热情,甚或影响将来从医之路。
6.4 喜欢归因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如表4所示,喜欢诊断学的程度高,达121人次,占总人数的79.10%,各突破一半以上。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喜欢程度相近。在被问及喜欢原因时,涉及有浓厚兴趣、对学习有好奇心及求知欲、能自我调整学习情绪、门诊跟诊、能坚持、实用性强尤其贴近生活和实际等,加上受老师引导(尤其是教师对知识的执着、上课的激情、形象表演、课前提问、课后总结及临床思维引导等)进一步增加对学习诊断学的喜爱,使上课内容更丰富、内容衔接得更好、上课不容易走神等,还有学生反映在诊断学实训课中不仅学到的医学技能,更了解自身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学会了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对于临床的接触害怕心理减少,渐渐学会把其他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针对不喜欢的学生,提到本身就是中医专业学生,对于西医本身就不兴趣;老师太啰嗦;不喜欢被提问等。
7 结语
归因理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帮助,通过归因的应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养成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据郭秀丽等[7]研究报道,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影响不同,如内向性学生应用实时的考核方式,其优势更突显。因此,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分组归因,是否效果更佳,值得后续再完善。另外,教学相长,归因理论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上任务重,不仅要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及其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思考、消化中掌握具体的实训技能。
总之积极、合理的归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归因理论用于诊断学的教学是相当有意义的,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找到潜在的因素,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习惯,为将来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