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2019-01-16吾超,刘娜,张灿
吾 超,刘 娜,张 灿
(空军军医大学:A.基础医学院;B.护理系,陕西 西安 710032)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1]。它是应激和压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维护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则危害心理健康[2]。心理弹性是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3]。它可以看作是个体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的一种有效应对资源和适应机制,能够降低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保持心理健康[4]。良好的心理弹性能使个体在遭遇挫折和压力时从容面对,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社会支持是指通过社会联系获取有助于免受或者减轻应激、紧张、压力等消极事件的不良影响的支持性的人际交往[5-6]。宋佳萌等[7]认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多针对特定疾病患者、老人、留守儿童、医护人员和大学生等社会群体,而对于军校医学生这一群体研究较少。军校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来自军校学员和医学生双重身份的压力,既有军事理论、技能和体能方面的达标要求,又要面临医学知识储备、临床实践技能掌握以及从一名普通高中生向一名合格的军校医学生转变的压力;同时,还要承受部队院校纪律严明、行动一致、学习训练任务重和毕业分配可选择性小等方面带来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了解军校医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引导其正确应对压力,培养优秀的军校医学生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军校大一至大五学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90份,收回有效问卷575分,有效回收率为97.46%。其中男生397人(67.29%),女生178人(30.17%);大一138人(23.39%),大二117人(19.83%),大三142人(24.07%),大四108人(18.31%),大五70人(11.86%)。
1.2 研究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设计,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课余爱好、体能强度、对军校管理适应情况等18个项目。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8]。由解亚宁等人在WCQ应对方式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人群特质改编而来,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不采取”为0分、“偶尔采取”为1分、“有时采取”为2分、“经常采取”为3分。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该量表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包含坚韧性(13个条目)、力量性(8个条目)、乐观性(4个条目)3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0分为“从来不”、1分为“很少”、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一直如此”。主要评定个体有效应对困境的能力。信效度良好,总量表内部一致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9]。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10]。该量表最早由Zimet等编制,姜乾金等翻译。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三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采用7级计分法。信效度较好,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军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一般资料差异分析
在社会支持方面,性别、年级、对军校管理适应情况、课余爱好、身体状况和体能强度差异显著(P<0.01),而家庭月收入、体能频率和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在应对方式方面,军校管理适应情况和课余爱好差异均显著(P<0.05),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身体状况、体能频率、体能强度和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在心理弹性方面,性别、年级、对军校管理适应情况、家庭月收入、课余爱好、身体状况、体能频率、体能强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见表1)。
表1 军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一般资料差异分析
2.2 军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相关分析(r)
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力量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2)。
2.3 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将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作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分析心理弹性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及其他支持和坚韧性对积极应对均有正向预测作用,有效解释38.9%;坚韧性对消极应对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性对消极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有效解释5.7%(见表3)。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性别、年级、课余爱好、身体状况和体能强度对军校医学生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男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女生,与张佳佳[11]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男生在应对消极应激刺激时的恢复与积极应对能力要优于女生,这与女性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军校女生竞争更激烈、自我期待值更高等因素有关;大一学员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和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其他年级,可能是由于大一学年处于作风养成与基础学习阶段,新兵训练期间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少,基本都是一些需要与同学配合完成的集体活动,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个人心理状况的稳定;课余爱好种类大于两种的学员领悟社会总分高于课余爱好较少的学员,拥有更多种类的课余爱好的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这表明积极、健康的课余爱好不仅能够帮助军校医学生缓解部队院校纪律严明、行动一致、学习训练任务重和毕业分配可选择性小等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还能推动军校医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形成、情绪引导;身体健康的学员领悟社会总分高于身体亚健康和不理想的学员,心理弹性水平明显高于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的学员,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能够有效应对消极应激的保证,因此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军校医学生从消极事件中及时恢复[12];感知到体能强度适中的学员领悟社会总分高于体能强度过量和较小的学员,适度的体能频率和体能强度能提高学员的心理弹性水平。一方面,作为学员日常运动锻炼的方式,科学的体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来自军校学员和医学生双重身份的压力,减少学员压抑、焦虑的情绪,并能磨炼学员坚毅的品质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另一方面,军校体能训练能够塑造强健的体魄,打造良好的身体基础,激发更多的活力注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13]。
表2 军校医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相关分析(r)
注:*P<0.05,**P<0.01
表3 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β)
社会支持是影响军校医学生应对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表2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负相关[14]。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学生越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从亲朋好友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及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高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而引导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15]。此外,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弹性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两个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这与万育辰等人[5]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灵活,面对挫折和压力,越能够冷静思考,想到更多有效的策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应鼓励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勇敢地面对,学会调动或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困难,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事情上,提升心理弹性,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作为军队未来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军校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政治思想和强健的军人体魄,更要学会积极适应军校环境制度、有效应对不良应激,保持身心健康稳定,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正是这些品质的促成剂[16]。所以应注重他们的日常管理方式,循序渐进,使其尽快适应军校的严格管理;鼓励学员培养自己的课余爱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其时间和空间参加与爱好相关的活动;关注学员的身体状况,状况不佳者及时就医或休息调整;科学合理地控制体能强度,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使不同体能水平的学员都能得到相对适中的体能训练强度。通过这些方式,使他们尽快融入军校生活,增强在校归属感,提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提升心理弹性,增加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可能性,为更好地培养军事医学人才提供良好的身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