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酸、维生素B12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研究

2019-01-1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内皮脑梗死

,, ,,, , ,,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脑梗死病人即使在治愈后也会留存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75%的病人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导致严重残疾的病人占总数的33%,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2]。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约半数以上的高血压病人具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外周血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与脑梗死发病相关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3-5]。内皮功能异常包括血管内皮异常增厚及相关介质释放异常,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改善内皮功能失衡是心脑血管病治疗的新方向。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常规脑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探讨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按数字表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联合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岁~65岁(55.3岁±7.1岁)。常规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5岁~65岁(46.1岁±5.9岁)。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男30名,女10名,年龄41岁~68岁(51.4岁±6.8岁)。两病例组间年龄、性别、血脂、血糖、病程、吸烟、入院时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6-7]:有影像学脑部CT检查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病人,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短期内并发急慢性感染、患有严重心肺基础性疾病的病人;入院近3个月内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无出血或输血史;排除入院时伴有循环衰竭病人。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采用营养脑神经,控制基础血压,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血管循环等常规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组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基础上,加服叶酸 5 mg,1日1次,维生素 B12500 μg,每日2次,连续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常规组在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健康对照组在体检日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检查者仰卧位,同时连接心电图,探头调节到(7.5~10) MHz的频率,选取受试者肘关节(2~13) cm的肱动脉的纵切面作为探测部位。将血压计袖带束于观察者肘关节下(2~3) cm 处,加压至(280~300) mmHg(1 mmHg=0.133 kPa),用止血钳夹住血压计的进气管维持压力 5 min,测定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随后松开止血钳,保持血压计的进气管通畅(60~90) s后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值(D1)。计算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在舒张末期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 cm处后壁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3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6 mL,采用循环酶法检测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 NO,ELISA 法测定内皮型 NO 合成酶(eNOS)。观察对比治疗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l)评分的变化。

2 结 果

2.1 两病例组治疗前IMT、FMD及NO、eNOS、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两病例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过厚,NO及eNOs值异常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例组间IMT、FMD及NO、eNOS、Hcy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病例组治疗前IMT、FMD及NO、eNOS、Hcy水平与对照组基础资料比较(±s)

2.2 治疗后两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比 两组病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随治疗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MD在治疗后2周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病例组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比(±s)

2.3 治疗后两病例组病人NO及内皮型eNOs水平对比 两病例组病人NO及eNOS成酶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2周、6个月后N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NO及内皮型 NO 合成酶水平对比(±s)

2.4 两病例组病人NIHSS评分及BI评分水平对比 两病例组病人在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NIHSS评分及BI评分水平对比(±s)

3 讨 论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8]。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认为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启动机制是内皮功能的失衡[9-10]。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作为体内蛋氨酸的代谢产物,可促进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诱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增强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形成诱导促使脑梗死的发生发展[11]。研究显示, NO 水平与生物活性与内皮功能具有相关性,内皮细胞受损时机体NO水平显著下降,可反映机体内皮细胞功能失衡情况[12]。血清 Hcy 水平升高、血管内皮细胞 NO 合成或分泌减少可损伤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引起血压升高,最终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与高血压相互作用,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增加高血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12]。

本研究显示,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NO及eNOS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两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在治疗后2周与6个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6个月,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说明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可提高病人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研究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病人预后具有影响,提示预后不佳与病情严重[13]。高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与脑梗死病人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通过降低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逆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达到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目的。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疗效可能参与调控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加快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保护脑血管,减缓病情进展程度,改善病人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一氧化氮及内皮型 NO 合成酶含量降低,血流黏稠度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内皮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