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外语专业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训室外语岗位

王 欣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国际活动日益频繁,各行业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成为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高职教育宗旨是要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胜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外语专业而言,如何将外语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外语+岗位”双核心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升职业岗位竞争力,突出高职培养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岗位人才需求,是摆在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笔者认为,高职外语专业教育应审时度势找准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特色,探索外语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的“双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差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也成为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怪圈。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考试高手”一方面语言应用能力差,不具备符合实际社交需求的会话表达能力,即“哑巴外语”。另一方面不具备岗位工作技能,不懂得如何应用外语知识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服务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职教育宗旨,缺乏竞争力。

(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岗位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传统外语教学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90%以上的外语教师都是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习后直接从教,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缺乏企业从业及岗位实践经历。即便经过培训获取“双师”资格证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短期的职业能力培训虽然能够帮助教师开拓视野、认识岗位,但毕竟时间有限,且并非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操作,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的弊端。

二、高职外语专业“双核心”职业能力内涵

所谓“双核心”职业能力,是指语言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二者有所区别,又互为补充。外语语言应用能力是指通用的满足社会交际需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仅包括对于外语语言本身词汇、语法、句法等的较好掌握和运用,还包括对于该外语应用国家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岗位实践能力是指能够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准确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是对于具体岗位任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不同岗位需要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其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必然有所差别,不会完全一致,具体可包含产品知识能力、市场知识能力、业务技能、沟通能力等。

可见,语言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首要区别是一致性和非一致性的区别。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岗位,对于语言表达和语言文化素养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而不同工作岗位对于岗位技能的要求虽然依据工作任务的相似度会有互通之处,但整体要求必然不会完全相同,体现出非一致性。

另一方面,语言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又是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关系。语言应用能力是岗位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并较好完成岗位任务的基础和保障;而岗位实践能力是语言应用能力的落地和延展,是将语言应用落实于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高职外语专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的办学宗旨。

三、高职外语专业“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外语专业教学想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社会认可,必须构建彰显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密切联系岗位、实践性强,外语教学必须走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之路,以“外语应用+岗位实践”作为专业特色,培育具有良好语言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能够从事专业相关一线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语人才。

(一)依托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立足岗位、服务企业”,进行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找准外语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和任务体系。依托校企合作企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应职业岗位任务体系和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接产业变化的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突出实践型特色,对应工作岗位构建语言基础课程、语言应用实训课程、岗位模拟实训课程和岗位实习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支持鼓励并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教学过程和教师队伍,把企业文化和岗位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把课堂搬进企业和岗位,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在课程设置上将外语与岗位有机融合,以职业外语代替专业外语,对应职业岗位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才能使语言学习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二)校企师资融合,提升教师队伍岗位实践能力

为弥补校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应充分吸收企业优质师资,将企业导师和岗位师傅引入大学课堂,与校内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校内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和理论性课程,企业导师和岗位师傅负责实训课程和岗位实践等职业性课程。制定规范的企业师资引入制度,从引入、管理、培训、薪资、晋级等多方面加以制度化,使其能够踏实放心地从事人才培养工作,以构建稳定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为避免两类教师的不平行状态,达到互为渗透、有机融合的目的,应制定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评课学课制度,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制定校内教师定期进行岗位体验和挂职锻炼制度,以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设各类岗位实践环境

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应依据岗位需求建设校内实训室,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用于模拟岗位训练,根据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可设置外语虚拟情景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商务文秘实训室、商贸运营实训室、数据处理实训室等。丰富多样的校内实训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应用、办公文秘、商贸运营、客服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模拟训练环境,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模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训课程,在校期间接触各类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任务,迈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步,有效提升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步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踏上真实工作岗位,检验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否符合岗位需求,能否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短期体验真实工作岗位的机会和场所,校外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门课程,以岗位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为教学内容,由校内教师和岗位师傅进行双重管理与指导,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规范,保障校外实习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实施项目化课堂教学和多元化评价策略

依据岗位任务将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典型工作项目,设定完成目标,在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目标实施工作任务、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项目化教学将原本刻板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体现出来,将课堂与岗位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有效提升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速度。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带着任务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其自觉形成团队协作和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这也是职业素养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此外,引入多元化评价策略,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各个侧面的努力和付出,有利于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实训室外语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