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技巧
2019-01-16吕宏彦
吕宏彦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反映出文科学生在作答文科综合试卷时历史主观材料题时失分较多,因为题目灵活,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考查。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41题在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中是越来越重要,考察的灵活性都在逐年提升。本题重在对考生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全面考察。
如(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题略)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要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卷第一次将史学观点争鸣带进高考试卷中,给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类题目设问活,常常以评论、辨析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目。
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应从以下几点给予关注。
1.首先是浏览材料,关注时间,再将材料与现在所学的教材进行比较。材料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1960年正是“左”倾思想盛行时期,在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思想的引领下忽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虽然有很多失误,但在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材料中目录编录时将政治斗争影响到文化领域,没有正确史观指导,此时的教材目录编写打上了阶级烙印或不够客观。
2.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学生作答时一定要切题,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跑题,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作答要有层次感,要段落化、序号化。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作答中分段,要点明晰。如2014年41题,首先回答应补充什么内容,第二是增加补充内容的原因,第三是进行总结。回答问题的原因时,最好把政治、经济、思想原因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史实要详实,史论要科学,作答要准确,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化。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考生在答题能力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审题能力差,甚至读不懂题。历史试题不少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部分学生看不懂题,就更别说对题目进行解答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材料题最突出的测试功能之一。不少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写的答案越多得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不加分析一通乱写。答好此类题,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扫除文字障碍,审好题,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和作答。读不懂原文、阅读粗率、对原文随意取舍、概念混淆,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大问题。
2.分析归纳能力差。学生缺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欠缺分析和归纳能力,这是历年高考历史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会分析问题,缺乏独立思考。不少学生虽然作答了问题但却不是考生认真分析题意和独立思考的结果,有的学生甚至是将材料进行堆积,将材料的内容简单的搬移到试卷上,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即考生在分析归纳知识能力上有很大缺陷,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不能对答题要点做出正确提炼,造成答非所问或答案繁琐。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和急于解决的问题。
3.表述能力差。学生对材料分析基础上要将自己的观点落实到试卷上。书面表述能力是每个考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但笔者在教学阅卷中发现学生作答时表述紊乱,答非所问,或者是照抄照搬原材料。没有分析归纳,想当然地表述。
答好历史主观材料性试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史观,突出历史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科素养的今天,重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并提高分析能力。主观性试题考生普遍得分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原材料的理解不足。不少学生直接摘抄原材料的部分内容。第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历史(1),要求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发展的特点。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西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中国人民对外反侵略斗争,近代中国人民对内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间接民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以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三,重视平时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多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提高学生见异同,出真知的能力。如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近代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古代中国的专制和希腊民主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开拓学生思维,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历史主观试题的作答。
总之,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问、多思考,答题能力一定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