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19-01-16张小凯
张小凯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趋显现,人才培养与教育形态也随着发生变化。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为“互联网+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顺应最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发展,教育部在2018年4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核心是教学信息化,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对待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授课模式、教学方法的冲击,主动融入到这次教育的重大变革中来。高校也务必把握好这次变革带来的优势,认清这次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高校教师队伍积极转化角色,让教师队伍理解本事智能的变化,提升自身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2.0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2.0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应用指导
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既包括国家、区域宏观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相关机构建立、以及行动措施的部署、实施与监督、评价的管理,也包括中观层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管理和领导,还包括微观层面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在课堂上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协调和管理[1]。虽然国家在2015年、2018年连续下文指导它的建设,但却缺乏管理,更没有监督机制。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但在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建设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监督管理。而对于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因为缺乏有效及时的指导与监督评价,真正钻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偏少,而真正能够将教育信息化与大学授课较好的融合的更少。
(二)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复合型教师偏少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发展,必然对高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对高校教师队伍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高校教育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必然使教师在课堂角色、授课思维方法产生改变,也必然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互联网不会取代老师,但不懂互联网的老师必然被淘汰。现在很多高校中存在这种情况,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不够精通,而年轻教师虽了解部分教育信息技术,但对专业课的理解与授课经验有所欠缺。正是这种欠缺让高校的某些专业教师团队缺乏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教育信息化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应用到课堂中,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
关于科研与教学的讨论由来已久,轻教学重科研在现在的高校中是无法忽视的现象。高校需要科研成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综合素质排名,科研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但高校的是育人教育更应该是其本色,这使高校处理科研与教学时处在两难困境。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是“名利双收”的好“差事”,高校教师搞科研,会有高校或国家的经费支持,即使是自研项目,若出了成果,高校也会奖励;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多,职称评定也会容易。这样,高校教师无疑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事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这就更难让高校教师去钻研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就成了纸上谈兵。
二、教育信息化2.0的机遇
(一)教育的灵活性与均衡性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将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了重新设计与组合,使教育资源充分流动。现在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课堂”学习,校园围墙、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都失灵了,教育从此没有了边界[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让高校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高校的学生与老师均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来获取知识。学生可以看国外高校或国内名牌大学的公开课,获取专业知识。现在很多高校学生不喜欢自己教师的授课形式、方法,转而利用互联网+教育学习已经成为常态,这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要警觉。同时,这也是机会,高校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灵活性与均衡性,学习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家重视与时代红利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型发展新引擎,国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方面做出了战略任务安排,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事关教育信息化的文件。教育部在2018年4月出台的行动计划2.0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在该计划中,通过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创新机制,多远投入;试点引领,强化培训;开放合作,广泛宣传;担当责任,保障安全[3]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落实。高校及高校教师应该乘着这场教育信息化的东风,顺势而为,既为国家的战略安排出力分忧,也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学校重视
高校应该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推进工作进度,并明确部门责任,推动教学部门将教育信息化在教师中普及、应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同时高校也应该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进行督导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展独立公正的评测,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这就落实了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管理和指导的作用,推动教育信息化“软件”与“硬件”同步发展,让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的钻研中,使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高校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精于专业知识,同时要对信息技术熟悉并能熟练运用,同时还能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些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高校教师单纯靠自己业余时间去钻研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领导务必要提高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的认知,大力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提升信息化素养的学历培训或非学历培训。让教师在教学之余,接触并了解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加强与其他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同时,高校可以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库,让精通教育信息化的老师带队伍,以点带面,实现教师的校内培训,这样也有利于人才库专家对本校教师问题的积极响应,提升答疑解惑的效率,有利于教师将信息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弗瑞孟(Larsen Freeman)认为,教师在自身发展中要具备高度的自觉和自我意识,要有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的积极态度,以改变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4]。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已经袭来,高校教师应该以积极态度来迎接这场变革,并主动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加强知识的储备,进行技能结构调整。教育信息化浪潮下,高校教师应该注意转变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而是教育信息化中教育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上的合作者。高校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信息化的教学中去。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复合型的新要求,使高校教师要突破自身专业,加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高校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求变,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去获取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同时,高校教师要积极将所学与所教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与效果,在不断的反思与反馈中提高自身教育信息化的素养与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将教育信息化落实到自身的教学中来。
四、结语
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看待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授课模式、教学方法的冲击,主动融入到这次教育的重大变革中来。高校也应该把握好这次变革带来的优势,认清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高校教师队伍积极转化角色,让教师队伍理解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