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幸福感研究*
2019-01-16陈艳君
陈艳君 周 玲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一、引言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繁荣发展,人民不但对物质生活有所追求,进而对精神生活也有所关注,追求幸福便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幸福是什么?苗元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主观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是否满意的一个心理评价,也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或良好的存在状态。教师是一项崇高而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的幸福感对于教师自身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女教师是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而外语女教师又是女教师群体的一部分,笔者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的一员,从切身感受出发,结合已有的调查研究,对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幸福感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升这部分人群的幸福感。
二、影响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外语教育是一个以女性教师为多数人的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外语女教师占外语教师的近90%,这是一个庞大的比例。高职院校英语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大学英语为主,有少数的外语女老师承担了一些英语专业的课程。外语女教师职称一般偏低、年龄偏低,但他们却是教学的主力军,对高校建设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外语女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校自身的因素
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一方面民办院校一般是向着盈利型的方向发展,学校会向创收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政策和福利方面的倾向,而在一开始就被边缘化的外语教师是很难从学校制定的这些政策之中受益,如进修的机会,拿科研经费等等。另一方面英语课程在高职类学校中大部分开设的都是公共课,从作为公共课开始英语就被边缘化了。承担英语课程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女教师,专业英语课程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女教师只能去承担大学英语这门公共课,从而这类教师也就被边缘化了。学科地位的低下导致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再者外语女教师每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学校的扩招,而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民办高职院校盈利的办学方向,要求教师周课时必须满14以节约成本,这使得她们没有精力去做科研,课程又周而复始使得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感。高职院校本是应用型的院校,然而最近各高职院校也兴起了对专任教师进行各种关于科研方面的要求和考核。外语因为学科本身的特性,申请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外语年轻的女教师有思想,有想法,然而却没有专人指导,一直总是在磕磕绊绊之中摸索前行,以至于她们成长的速度缓慢。最后,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不稳定性,员工福利的不稳定性,使得外语女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有所降低。
(二)外语女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因素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陶家俊在身份认同导论里提到: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外语女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首先是对自我教育者身份的认同,这体现在女教师在对自我语言水平、教育责任、教育能力、爱岗敬业精神以及道德责任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态度上。外语女教师在对“我是谁”的问题上实现了认知后,她们努力做好教育者,做到爱岗敬业,践行道德责任,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然而外语并非本族语,还要受到来自本族语的教育理念、思想,甚至一些教育政策和机构的影响去适应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许多外语女教师产生困惑甚至质疑自己的教育者身份。另外外语女教师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对自我的教育观和职业价值观会持有自己的看法,她们思想比较开放,不循规蹈矩,教育方法或许也比较新颖。然而这可能不被大家认可,这也使得外语女教师对自我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她们的工作热情,有些人可能会随波逐流,最后没有了作为外语女教师自我的个性。
第二,外语女教师对自我社会角色这种身份的认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她们首先是女教师,再者是社会人,女儿、妻子、母亲。未婚时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学生的老师,一旦结婚,她们便又多了两种角色,妻子和母亲。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使得她们既是家庭女性又是职业女性。社会一边鼓励女性跳出家庭圈子去工作,一边又从道德方面约束女性为家庭和孩子牺牲自己。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女性又多了一个二胎妈妈的身份。尽管外语女教师受到过西方思想的影响,也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趋势,很多外语女教师加入生育二胎的大军中。这就导致她们更难在职业和家庭间平衡。这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她们对职业的热情又有所降低,也降低了她们的职业幸福感。
(三)职称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评职称,职称对民办院校外语女教师的幸福感有明显影响。从周围的教师去看外语女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职称高的幸福感就高,反之幸福感则低。低职称外语女教师普遍小于40岁,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收入少,经济压力又大,这就降低了她们的职业幸福感。职称关注的重点是科研,外语女教师即使是思想开放、有想法,因家庭和职业之间的时间冲突以至科研薄弱。此外职称评审制度近年来有所改变,许多地方已改为学校评审。这种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想评上副高以上的职称就更加困难。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要升本的高职,评职称的规则会向那些升本的或紧缺的专业倾向,升本或紧缺专业的那些教师评上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就更多,这些专业老师的条件可能会差一些,但学校需要,他们也能顺利通过。即使是不升本的高职院校,学校也会把政策倾向于盈利型的专业。反之外语这不属于升本的专业,高职称名额有限,那么科研方面就会要求更高,导致很多专业教师都去搞科研,提升科研能力。这无形之中就给外语女教师增加了压力,她们为了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缓解经济压力就不得不努力搞科研。这中情形同样也降低了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幸福感的途径
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提升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的作用,尤其应发挥外语分工会的作用
每个学科、学校都有差异,提升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外语分工会的作用就不容小觑。分工会当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组织外语女教师进行各种的活动,比如教学经验交流,科研经验交流,课题经验交流以及和同等兄弟院校的交流等等来提高外语女教师教学和做科研的能力。这些能力提升了也就提高了她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幸福感。外语分工会是外语女教师的“代言人”,要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桥梁的作用,积极维护她们的利益。分工会应积极为她们排忧解难:比如制定一些关怀政策,了解自己成员的家庭及工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成员给予适当的人文和经济关怀,让她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与力量。女教师有了外语分工会的支持和关爱,必定能够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解决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从而也提升了她们的职业幸福感。
(二)外语女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外语女教师像其他女教师一样在情感上敏感、细腻,甚至是抗压力弱,但语言表达能力强。她们同样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利用她们敏感、细腻的情感,可在课堂上敏锐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她们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好了,女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就高了,也就提高了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再者外语女教师语言表达力强,受西方思想影响思想相对比较前沿,她们可以准确并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正处在接受新事物的阶段,他们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外语女教师正符合他们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易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超认为外语类教师中女性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人的关系较为和谐,这与她们学习语言者需要较为开放的性格有关。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外语女教师因她们开放的性格,可以与学生形成和谐的课堂关系。和谐的师生和课堂关系都有助于提高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黄正平认为收获各类人才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体现。从而使自己保持对职业的热情来提高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三)民办高职院校自身要营造一些有利于外语女教师提高职业幸福感的氛围
学校首先应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资源节流方面应有所改变,提供一些资金专为女教师进修、访问的费用。罗薇认为政府应让更多高校吸收来自多方的教育资金,加大投入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办公设施的配备,为女教师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进行科研学习。再者民办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管理方式灵活的优势,制定一些提高外语女教师专业素养的政策。比如校实习就业指导中心可利用她们的外语优势,制定一些鼓励她们下企业的政策并给予下企业的人一定的经济补助,使她们获得收入的同时又获得了双师素质,她们下企业的学习经历反过来又促进她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双赢的政策提升她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应营造和谐、公平、民主的校园氛围,让外语女教师享有做主的权利,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发展,促进自身与学校、身边的人、职业的和谐与发展。
总之,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外语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只需要分工会,外语女教师本身和学校努力,社会各个方面都应齐心协力。外语女教师作为社会人,她是每个小家庭的一员,家人尤其是她们的老公更应该关心妻子,应该充分参与到家庭家务和孩子抚养的过程中,为女教师分担忧虑;再者从心理上关心外语女教师,给她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外语女教师平衡了家务时间和职业时间的矛盾,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她们的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