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赛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竞赛训练与焊接技术一体化课程有机结合案例
2019-01-16赵春禧
赵春禧,邱 霞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广西 南宁530031)
0 引言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技能竞赛成果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就[1]。但技能竞赛培养受众面少、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脱节,比赛成果往往只能体现部分选手的成绩,并没有带动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借助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案例通过探索焊接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技能竞赛训练机制融合的有效途径,把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研究有机结合,在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技能竞赛团队为平台,借鉴技能大赛的理念、标准、模式,通过比赛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不断创新和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子[2]。
1 中职焊接技能比赛训练现状分析
中职焊接技能比赛已举办多年,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不足。
(1)技能训练受益面小,教学内容跟不上技能比赛步伐。
技能竞赛培养受众面少、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脱节,比赛成果往往只能体现部分选手的成绩,并没有带动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于考证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而比赛的标准往往高于教学培养目标和企业的质量体系标准。从而,出现了各学校专门挑选出一小部分种子选手进行封闭式的强化训练,专业老师单独开小班带队训练,请界内专家进行单独辅导,事实上这种形式偏离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过度关注比赛结果,目标功利性强。
在中职中只要有焊接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会参加各省区赛,进而竞争全国决赛,竞争异常激烈,各校也高度关注。各赛项的一等奖是各个参赛单位追逐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每个学校赛前都会有各种承诺,只要进到国赛或只要拿到一等奖,就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资金和政策倾斜。而一等奖中顺位第一又是追逐的重点,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小比例的选手得到重视,成为真正的“精英”。而往往在比赛中前一名次的选手和后一名次的选手比赛分数的分数差值并不是很大,有的只是零点几之间的差距。这样一来,因为各中等职业院校从领导层面到训练教师更关注比赛成绩,而忽视了训练过程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不是侧重通过比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导致比赛功利性较强。
(3)技能竞赛指导未能带动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
技能竞赛的结果跟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技能竞赛指导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之一。指导教师的实战经验的高低、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往往在选手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技能水平不足,训练指导经验欠缺,很难胜任技术指导。而既有很高理论水平又懂教学规律及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3]。因此在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中出现恶性循环,为了比赛成绩,高水平教师一直承担训练任务,无法带动所有教师共同进步。
2 对接赛标构建训练与教学内容、模式融通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培养创新型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而技能竞赛训练是根据大赛训练项目培养优秀选手为目标。如果两者有机融合,可以达成教学和比赛两共赢。
(1)比赛的题目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每一个题目都是非常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比赛的项目要求把一体化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按照技能大赛模式分解设计学习任务。比如钢结构焊接这门课程,有工字梁焊接、桁架焊接、牛腿焊接三个学习任务,在教学时把工字梁焊接拆分为工字梁立板焊接、翼板焊接等微任务,和焊接竞赛项目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单面焊双面成形立焊、焊条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形立焊和横焊有机结合,按照中级工的考证标准制定培养目标;牛腿焊接融入同样的竞赛项目,按照比赛标准制定考核目标;又如不锈钢钨极氩弧焊堆焊项目通过简化图标按照堆焊模块融入到压力容器焊接一体化教学中,让学习小组按照国赛标准制定焊接工艺并实施;使学习过程由中级到高级递进,竞赛内容和教学内容相融通,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2)把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技能竞赛选手的培训模式有机结合。比如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融入竞赛培养模式的梯队训练模式,建立模范标兵,让标兵起到牵头作用,做教师助手,协助教师进行技能示范及指导工作,培养优先标兵吃透训练要求和考核标准,再受惠于大众,让学生在接近1对1的训练情景中学习从而提升整体学生的综合能力。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一体化多元化评价机制中渗透比赛考核评价标准。一体化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多元化,对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衡量则依赖于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4]
总的来说,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为重点,为此可以采用,学生能力=(学习态度与纪律10%)+(学习任务月作业完成 30%)+(“6s”管理与安全 10%)+(课题测试40%)+(合作学习10%)这样的一体化多元化教学目标框架来开展教学评价。而在这样的一体化的多元评价框架中可渗透比赛标准来实施,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体化多元化评价中采用团队评分和教师评分相方式,针对中级工学习任务时的一体化多元评价中““6s”管理与安全”和“课题测试”项目的考核标准以考证对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而在针对高级工学习任务时的一体化多元评价中““6s”管理与安全”和“课题测试”项目的考核标准以技能比赛的技术要求和考核标准为依据进行打分。
3 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技能竞赛训练机制的无缝对接
本校自2010年焊接专业一直采用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所有比赛选手入校就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经过一两年的潜移默化会在比赛集训中,把平时学习过程积累的经验和方式方法应用到比赛中。反之,依托技能大赛高强度训练和评分标准,进一步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意义。
(1)依据人才梯队模式,成立竞赛团队。
1)学生从入学开始,通过调查、个人意向、推荐等多种形式,吸收新成员,以老带新的形式建立不同层次的竞赛团队。比如高年级有比赛经验的列为种子队,设立队长,队长可以挑选低年级的成员组成精英队,每个月或每个学期,通过训练考核、比武PK、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测试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选,同时根据一体化的学习过程,增加有潜质的新队员组成竞赛团队。
2)每个组都由不同年级和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组成。在训练中,通过以竞赛样题任务为载体,分解为各微任务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以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训练更有成效,而且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整个团队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2)让竞赛团队成为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示范团队,教师助手。
竞赛团队除了参与集训任务外,大多数时间要回归到日常的学习当中。此时,竞赛选手在一体化教学中就起到带头作用。以比赛选手2015焊接1班覃航、李永华为例:这两位选手在经过长期的技能培训,在技能方面是班级的领军人物,并且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进行规范化的焊接操作和对焊缝质量的严格把控。而且他们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训练出来的精英,他们能够在一体化教学中带动整个班级一体化教学的学习气氛,同时起示范作用。在2015焊接1班开展一体化教学中,他们会作为教师助手带领同学们分析完成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定工作计划和焊接工艺,对焊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有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反馈环节也是由竞赛标兵进行组织,将比赛精益求精,不畏艰苦的素质传播给大家,这样既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帮助教师尽快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3)以竞赛训练理念为导向,坚持标准化操作及创新的培养过程。
首先竞赛的安全要求、组装要求都非常严格,把竞赛的理念带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国工匠的敬业竞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其次,竞赛考核标准源于企业一线的生产需求、常规教学课程标准。将竞赛标准赛带入教学训练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企业需求。比如进行压力容器焊接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融入比赛训练标准,每个微任务训练都按照比赛标准规范操作。历年参赛,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优化和高效的训练方法。所以,具体到每一副板的装配间隙大小、钝边大小、焊接时间都按比赛训练标准操作,这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焊接质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指导教师的创新训练成果受惠于整个专业的学生,使得整体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4 结束语
事实证明,依托技能竞赛平台,融合竞赛标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很强。坚持将大赛内容融入教学模式中,系统的针对技能竞赛的考核标准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二次开发进行简化、创新、完善,将经过二次开发的技能竞赛考核标准融入到一体化教学实施中,从而让学生通过依托技能竞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更高,更完善教学的标准中系统的掌握知识。同时对于提升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与整体教学质量,解决技能竞赛和教学脱节,技能训练受益面小等问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只要秉承以赛促教,改革创新的一体化教学理念、不断精耕细作,一体化教学与技能竞赛必将实现双赢并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