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筑工人传染病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2019-01-16葛振兴陈晓玲葛燕萍宋伟民杨胜华

卫生软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知晓率流动人口

葛振兴,陈晓玲,葛燕萍,孙 瑾,宋伟民,杨胜华

(1.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上海 200135;2.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 200125;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4.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299)

建筑工地是城市流动人口重要来源之一,具有野外作业、工人流动性大、居住集中、居住环境差等特点,容易暴发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同时也是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高发点;建筑工人作为建筑工地中的流动人口则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1,2]。调查建筑工人群体的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建筑工人等流动人口的身体健康,防范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为此开展本次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浦东新区内所有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建筑规模、管理类型,从2014年浦东新区内登记的133个建筑工地中,抽取10家建筑工地;然后在每家建筑工地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建筑工人120名。

1.2 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结合建筑工地实际情况,咨询有关专家,初步编制建筑工人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在预调查后,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论证,形成最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一般情况(籍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水平、工种、是否为农民工、工龄等);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共10道单选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不得分)、态度(共10道单选题,态度积极得1分,态度不积极不得分)和行为(共10道单选题,有良好行为得1分,无良好行为不得分)。

调查时,采用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告知建筑工人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打消被调查对象顾虑,确保结果真实可靠;对理解有困难的建筑工人,由调查者详细解读调查题目,通过询问的方式逐条完成问卷。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计对120名建筑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答率100%。被调查者中,非上海市户籍的流动人口115人(95.8%);上海市户籍5人(4.2%)。流动人口中,以安徽户籍最多,有33人(28.7%);其次为江苏户籍,有18人(15.7%)。被调查者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为(38.43±10.417)岁,男性有113人(94.2%);女性有7人(5.8%)。详见表1。

2.2 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传染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9.7%。知晓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最明显症状”和“乙肝属于性传播疾病”,知晓率分别为82.5%和26.7%。对症状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6.7%,传播途径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9.6%,隔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5.5%,详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3 传染病防治相关态度

在对待传染病防控的态度上,建筑工人认为任何人都能感染传染病的占83.3%。65.0%的建筑工人会主动留意传染病有关新闻,40.8%的人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或共同进餐;75.0%的人认为传染病流行期室内应当常通风,并有78.3%的人赞成旅客登记测量体温等措施;80.8%的人支持非典时期封闭工地,70.0%的人赞成在工地内发放安全套;70.8%的人支持在接触刚治愈病人时要有保护措施;72.5%的人支持在工地增加传染病知识教育,并有80.0%的人表示会主动参加健康教育讲座。

2.4 传染病防治相关行为

有吃生食和喝生水习惯的建筑工人比例分别为8.3%和9.2%;18.3%的人不经常洗澡。有与他人共用毛巾、茶杯习惯的建筑工人分别有4.2%和2.5%,有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不掩住口鼻习惯的建筑工人分别有18.3%和27.5%。家中或宿舍没有保持卫生清洁习惯的有10.8%,没有给家中或宿舍经常通风习惯的为9.2%,没有常备预防传染病药物习惯的建筑工人占35.0%。

表2 调查对象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120)

2.5 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

按照评分规则对建筑工人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逐项评分。建筑工人传染病知识平均得分为(5.95±2.82)分,态度平均得分为(7.08±3.04)分,行为平均得分为(8.50±1.74)分,KAP总分平均为(21.54±6.59)分,详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

2.6 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别以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和KAP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建筑工人知识得分低于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建筑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7,P=0.000);20~35岁组建筑工人态度得分高于35~50岁组、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P=0.042)。初中及以下的建筑工人行为得分低于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建筑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1,P=0.021)。初中及以下的建筑工人KAP总得分低于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建筑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6,P=0.000),详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单因素分析

注:*P<0.05

2.7 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7.1 简单线性相关分析

将专业上认为对建筑工人传染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其赋值。见表5。

表5 调查对象“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变量赋值表

将知识得分作为因变量,态度得分、行为得分、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作为自变量,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态度得分和行为得分分别与知识得分呈正相关;将态度得分作为因变量,知识得分、行为得分、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作为自变量,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知识得分和行为得分分别与态度得分呈正相关,而年龄则与态度得分呈负相关;将行为得分作为因变量,知识得分、态度得分、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作为自变量,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分别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详见表6。

表6 调查对象“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简单线性相关分析

2.7.2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表7 调查对象“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3 讨论

我国目前法定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2011-2015年浦东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8种102,669例,年均发病率383.34/10万,传染病仍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既往研究表明,建筑工人具有较高的传染病发病率,其流脑带菌率和发病数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为居民的数十倍;在SRAS流行期间,建筑工人还是SARS的高发人群[4-6]。本研究以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传染病防治知信行调查,对了解以建筑工人为代表的流动人口传染病知信行现状有重要意义。

3.1 人口流动给本地卫生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本次调查表明,浦东新区96%的建筑工人是来自外省市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平均年龄38岁,男性占94.2%,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及以下者达60%,总体经济收入较低,以上特征与本地流动人口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由于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流动人口有着相似的特征[8],本研究对建筑工人的调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密集型流动人口的特点。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0%,其中约75%从农村流向城市,预计到2020年仍有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9]。目前流动人口已成为上海市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浦东新区为例,2015年末,其流动人口数达238.1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43.5%[10]。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粗、重、脏、差的工作,如建筑、搬运、环卫、手工、农业、摊贩、餐饮等[7],工作和生活条件及卫生习惯均较差,健康问题相对严重,存在较高的患病风险,传染病发病强度是本市常住人口的1.66倍,疫情时有发生,且累及本市居民[11,12]。流动人口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不仅威胁自身健康,也影响流入地的卫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给本地卫生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3.2 良好的防病态度与行为有待进一步形成

本次研究表明,建筑工人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平均总体知晓率为59.7%,低于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63.15%[13],远低于上海市虹口区本市居民传染病知识总体知晓率77.53%[12];建筑工人对传染病症状、传播途径知晓率均不高,特别是对传染病隔离等控制措施相关知识比较匮乏,知晓率仅55.5%。

在传染病相关态度方面,调查发现建筑工人对传染病患者接纳程度较低,40.8%的建筑工人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或共同进餐,高于闵霞等人对建筑工人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共餐(21.6%)的调查结果[14];而鲁斌等人的研究则表明,80.0%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有歧视态度,尤其以建筑工人最为突出[15]。同时研究也发现,建筑工人希望获得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主观意愿较高,分别有72.5%和80.0%的建筑工人支持工地增加传染病知识教育和愿意主动参加培训,说明建筑工人确实有接收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的需求,但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目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尚未将建筑工人健康教育纳入本地卫生计生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内容。

本次调查还显示,建筑工人传染病相关不良卫生行为率较高,特别是部分建筑工人有食用生食生水的不良行为,增加了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概率;而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不掩住口鼻等习惯,则提升了建筑工地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风险。此外,流动人口疫苗接种率显著低于非流动人口、传染病正确就医行为率偏低,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较差,自我医疗比例较高,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现象[16-18]。

3.3 建筑工人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知信行模式是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等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关行为改变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19]。本次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该理论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正相关,而态度得分又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与刘彩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6]。同时,研究发现文化程度高者知识得分高,与施文平等人的研究成果一致[13];年龄小、知识得分高者则其态度得分高。此外,研究并未发现建筑工人的传染病知识得分与行为得分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与赵加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结果提示知识转化为行为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仅仅依靠健康教育等手段提升建筑工人知识水平可能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其良好卫生行为的改变,还需要各部门进一步创新监管措施,才能标本兼治。此外,还应注意建筑工人等流动人口不能获得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等深层次原因。如陈彬等人发现,政府对于向农民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工健康认知程度较差、工作生活及饮食状况差等问题[20];程名望等人则发现上海市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对农民工具有明显“排他性”,其公共服务水平与本市居民有较大差距,而现存的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则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21]。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全面建立并落实转移支付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要进一步加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因城因地施策,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促进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入,简化居住证办理程序,提升居住证含金量,大力推动居民同权,消除不平等现象,保障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享受同等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

4.2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管理部门要提高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本地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内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制度建设,破除公共卫生服务“排他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能够享有本地公共卫生服务。此外,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设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提供资金保障;丰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发挥公共卫生机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宣传培训、疫苗接种、健康检查、疾病监测等工作,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意识水平,培养人口良好卫生行为,促进流动人口形成自我保护和主动获取卫生服务的观念,帮助流动人口获取公平的公共卫生服务。

4.3 建立综合监管制度

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监管方式,形成政府重点管理、企业普遍自觉、行业组织自律、法制体系保障、信息技术支撑“五位一体”综合监管制度。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三级防控管理组织,明确部门职责,形成监管闭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监督管理,做好传染病法律法规落实。企业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关怀,自觉组织流动人口定期健康体检,做好传染病防控宣传培训,保障流动人口工作或生活环境卫生。行业组织应发挥自律作用,将流动人口相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情况纳入行规行约范畴;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从立法角度彻底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为流动人口的健康权、生命权提供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可将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等健康情况纳入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建设及利用,以便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知晓率流动人口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Rapid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Residues in Milk*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