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稳定拍感
2019-01-15朱银华
[摘要]一些学生由于缺少节奏方面的练习,虽然学了多年的音乐,但唱起歌来仍然拍子不稳。可见,从小学低年级起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是很重要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在顺序性进行节拍、节奏教学的基础上,再综合性进行多声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
[关键词]稳定拍感;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42-02
“建立稳定拍感是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暑假期间省教师教育网络学习时,梁洪来老师在关于音乐节奏的报告中讲到的内容。多年的音乐教学,让我也越来越赞同这一观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由于缺少节奏方面的练习,虽然学了多年的音乐,但唱起歌来仍然拍子不稳,演奏曲子时会忽快忽慢,或越来越赶,或拖拍子。可见,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应该训练、培养。同时,《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对节奏也有过这样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奏就是音乐的总的感觉,我们可以从这一点来说明它的重要性:有不具备音高关系仅有纯粹节奏构成的音乐,却没有无节奏仅由纯粹音高关系构成的音乐……”这也充分说明,建立稳定拍感是学好节奏的前提。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稳定拍感呢?我结合近两年的低年级音乐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按顺序性进行节拍教学
一般音乐都会有一种潜藏于内的循环律动,这就是“拍”。对于“拍”的体验和认知,关系到节奏的学习,因为节奏就是在单位“拍”的循环往复中形成的音的长短组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首先应进行顺序性节拍的教学,也就是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以多借助说话进行“拍”的训练。
例如,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说道:“这学期,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美妙的音乐。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我的名字吧?那么,让我来介绍一下自己,你们要竖起小耳朵认真聆听,听一听老师是怎么介绍的。”“小朋友,坐坐好,听听老师的介绍。我叫朱银华,我叫朱银华。”我边说,边用响板固定恒拍。“今天,这么多的小朋友来到一(八)班,组成一个大家庭,我也想认识一下你们。我相信,每个小朋友也想认识一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其他小伙伴,那就让我们在响板的指挥下进行自我介绍吧!”……每节课都加入这样的小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击拍。在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稳定地跟着音乐击拍之后,教师再考虑带着他们跟着音乐踏步。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歌曲的选择也很重要,如二拍子的歌曲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其中歌曲的节奏型也不能太复杂。也许之前会有些歌曲,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或声势表现,但这样的律动一般不是很准确的,这里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低年级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才能够平稳击拍,在这个基础上循序渐进,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变化形式和内容,指导他们练习、观察再交流,告诉他们这些就是“拍”。在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拍”的时候,教师再引导他们数出几拍、每一拍可能有几个字,从而进行节奏的训练。
二、多样化进行节奏教学
在学生对“拍”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后,教师慢慢加入音符的教学,即让一年级学生对教材中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反复进行记忆与练习。在学生有了稍稳定的拍感后,教师再进行听、唱、写、创等多样化的节奏教学。听:聆听、听辨简单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乐曲,听辨不同的简单节奏;唱: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示简单的节奏,能够将儿歌、诗词短句用不同节奏型表示出来,用不同节奏、节拍的音乐配合简单的声势动作;写:记写1~2小节的节奏型;创: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创编1~2小节节奏音型。
如开始适合进行节拍与节奏的区分小练习,即教师打节奏读童谣,学生聆听、打拍子,感知一拍里教师读了几个字,认识节奏;进行节拍和节奏的单一与组合训练,即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发现一拍里有几个声音,认识ta、ti ti。通过听、唱、写、创等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巩固对两种节奏的认知。
案例:《锄禾》
(1)师按自编节奏朗读古诗(具体内容略)。
(2)生手击拍,模仿读。
(3)生记写,师提醒:一拍一字唱ta,用一竖线表示;一拍两音唱ti ti,用带有横线连着的两竖线表示;两拍唱ta a,用一竖线加一短横表示。
(4)师生交流展示,学生记写(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边按节奏诵读,边跺脚击拍。
(5)拍节奏,想诗词,但不要读出来。
三、综合性进行多声部教学
多声部训练是“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的训练方式,通过语言、声势、律动、节奏等,以此发生的多声音乐,这样的教学对低年级学生乐感的培养有很大帮助。这里不是所有的元素无章程地散乱在脑海中,而是两三个节奏元素首先有个框架,有了这样的基础选择其他的方式加入,最基础的方式有“手打固定拍,口读节奏”“口唱旋律,手打一固定节奏”等。
例如,选择两位学生的名字,先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节奏型读出,再让全体学生练习,然后分组练习,即一组先练习,另一组按一定规律加入成为二声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响板为学生击拍,再进行变换音量、变换速度的练习。同时,教师要准备一首唐诗,每一句按不固定的节奏组合诵读,然后让学生写出节奏谱,集体讨论后按节奏诵读,加上踏步表示节拍、拍手表示节奏,再次形成一个人表现的多声部。
练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难度系数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大,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控制力,但并不容易:一是找到拍点;二是所有人的配合是否统一;三是对一拍长度的理解是否一致。当然,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稳定拍感还要关注以下因素:稳定的起拍;终止处拍点之后的收要准确;从最浅显的曲目开始,逐步形成这样的练习习惯,难度系数慢慢增加……
除此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先梳理教材内容。如在一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第二课开始出现关于节奏和节拍的内容,像“走”“跑跑”等代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第三课出现“节奏”这个词(音乐活动题——节奏传递);第五课出现二分音符,但教材对这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并没有从理性的角度直接表达,而是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跑”“走噢”代替;第七课和第八课出现声部综合训练。其次,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案例和建议。当然,真正教学时,不同省份、不同地區、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会有不同的情况。那么,这样的练习难不难?有的班级不难,有的班级有些难,有的班级甚至都练习不了。但是,每个班级都会有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歌唱,选择那些优秀的学生来给大家伴奏。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第二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向第一层次的学生学习,跟着做。教师可用同样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因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优,重要的是普及。
然而,教材会趋于版面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活动类型能呈现出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能否对教材理解通透?能否将前后知识点建立联系?对各种练习是否能举一反三、持之以恒……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和解决,使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