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细节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19-01-15潘艳陈曼潘梦兰赵云梅
潘艳,陈曼,潘梦兰,赵云梅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宿迁 223900)
急性心肌梗死本身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导致患者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近几年的发病率逐年增长[1]。在临床治疗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强调的是时间,PIC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方式,可很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死亡率[2]。本文主要研究优化护理细节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填写问卷调查资料。将5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为50岁-7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8.13±1.7)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为51岁-7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9.25±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备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疼痛持续30 min以上,服用硝酸甘油之后疼痛未能得到缓解;相邻两个及其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在0.1 mv以上;患者发病时间在12 h内,患者自愿接受PCI治疗。排除标准:妊娠期女性;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肿瘤疾病患者;满足PIC治疗禁忌患者。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手段,救护车接听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谨遵医嘱,开展吸氧、静脉通道建设等工作,配合医生对症治疗,协助医生开展心电图监护与体格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医院方需要准备好病房与救治仪器设备,落实术前准备,经抢救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则开展延续治疗及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 实施优化流程细节护理,主要包括:(1)入院前急救,借助呼救电话,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要求家属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不可随意搬动患者,禁止翻身。同时,打开窗户,促使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晰。稳定呼救者的情绪,查找患者是否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若有则及时喂患者服用;(2)现场急救,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立即开展吸氧工作,通过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缓解患者心绞痛,以此避免心律失常情况的发生。建设静脉通道,采集患者血液标本;(3)患者评估,协助医生尽快开展心电图检查,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常规血糖检测,及时发现隐性疾病,给予心梗预防药(替格瑞洛片18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同时口服)。护理人员需要做到边看边问、边操作边评估;(4)规范转运与有效衔接,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后,备齐转运用物与药物,转运过程需要严密监护,对患者开展人文关怀,同时与院内胸痛中心前台联系启动急诊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安全,向胸痛中心传输心电图,汇报动态的生命体征;(5)监护与处理,准备常规卫生用品,正确连接各类监护仪器,合理设置报警装置。(6)血管再通准备,为患者提供绿色急救通道,若存在溶栓治疗,则遵循医嘱,提前配置好药物并使用输液泵,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液,对可以行急诊PCI的患者,积极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确保在最佳治疗时间窗内完成血管再通;(7)构建舒适、安静的环境,合理控制输液量,科学指导饮食,提供心理支持;(8)健康教育,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9)以胸痛中心创建为契机,加强对护理人员深入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升护理人员应变能力、理论水平;(10)合理阶段医院需要合理安排人员、优化排班、设置备班、强化与科室间的联络。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包括:D-to-B、心电图检查完成时间、2 h胸痛缓解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为保障文章研究的合理性,全文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D-to-B、心电图检查完成时间、2 h胸痛缓解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几项指标对比,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Mean±SD)
3 讨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通过优化护理细节,不仅可缩短抢救时间,还可保障抢救质量。在本研究中,D-to-B、心电图检查完成时间、2 h胸痛缓解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几项指标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只有优化抢救护理细节,缩短各个护理环节,才可保障抢救质量,切实维护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