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9-01-15杨梅
杨梅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城西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900)
肺炎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小儿呼吸系统炎性疾病,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对患儿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因此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一直都尤为的关注和重视[1]。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肺炎的方式方法较多,尤其是雾化吸入的推广、应用,予以患儿更高的健康、安全保障,不过在实际的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做好对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着患儿的病情治疗成效。本研究通过对49例肺炎雾化吸入治疗患儿予以优质护理,加快和提高了患儿的病情治疗效果,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对比(Mean±SD,d)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肺炎雾化吸入治疗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X线片和临床检查确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98例患儿划分为护理研究组、护理对照组,每组49例。分组后,护理研究组患儿男26例、女23例,最小年龄0.4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2.41±0.68)岁,最短病程1天,最长病程3天,平均(1.24±0.36)天。护理对照组患儿男25例、女24例,最小年龄0.5个月,最大年龄7岁,平均(2.52±0.82)岁,最短病程1天,最长病程4天,平均(1.36±0.47)天。两组患儿各项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充分。
1.2 方法 对护理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如观察患儿的雾化吸入病情治疗情况,告知患儿家属注意事项,根据患儿的个人情况予以对症护理等。对护理研究组患儿予以优质护理措施,优质护理除了包括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以下护理内容与方法。(1)体位护理:为减轻患儿气促、发绀等症状,要注意避免使患儿取仰卧位,应当保持坐位或是半卧位,在必须要取仰卧位的情况下,需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抬高15°-30°,防止药雾沉降位过浅,不能达到肺部,从鼻、口内液化流出。(2)雾化量控制:小儿的咽喉组织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喉、鼻的缓冲效用较小,为了防止其在雾化吸入过程当中出现反应性痉挛,必须要从最小的雾化量开始,给患儿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并逐渐增至适合的雾化量。(3)雾化时间控制:合理把握雾化吸入时间,通常来说每天1次-2次即可,如果患儿病情需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调整次数,每次吸入时间至少间隔3 h-4 h,注意预防肺水肿。且每次吸入时间长度也不能过长,20 min左右为宜。(4)雾化液温度控制:为了减少对患儿气道的刺激,保护患儿气道,应当进行雾化加温,温度控制在36.5oC-37.0oC,稀释液应为蒸馏水或是生理盐水。(5) 排痰及口腔护理:每次雾化吸入完成后,护理人员都应当帮助患儿进行胸、背部叩击排痰,如果依然难以排出,则需要人工吸痰。再者是每天都应当采用生理盐水为患儿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细菌滋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发热、气喘、咳嗽、肺部湿啰音等症状的消退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评价、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评价标准:患儿咳嗽、憋喘、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呼吸畅通、平稳,肺部湿啰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症基本消失,为显效;患儿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基本正常,肺部湿啰音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症明显缓解,为有效;患儿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依然存在明显肺部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症无明显缓解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作为统计学计算、分析工具,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与护理对照组相比,护理研究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退时间明显更快,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经过疗效评价发现,护理研究组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6%。护理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76%。护理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护理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
3 讨论
雾化吸入是当前治疗小儿肺炎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主要的优势是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炎症发病部位及终末细支气管、肺泡,提高患儿对药物的吸收、利用率。同时,其还能够有效的湿化患儿气道,对气管粘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稀释痰液,更加利于患儿痰液的排出,解除气道梗阻[2]。不过患儿在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中,却需要得到优质的护理干预,这样才能最终保证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对肺炎雾化吸入治疗患儿予以优质护理,可以加快患儿的病情治疗速度,提高患儿的病情治疗效果,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