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研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实践性育人思政

孙 岩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目的性较为明确

就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平等,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的发展。而就教育者而言,其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校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而就受教育者来说,其首先社会化的最主要的路径就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学生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

(二)渗透性较为深入

若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则教育就必须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等进行紧密融合,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渗透在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如此一来,就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更具有感染力,使学生能够获得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主要路径

(一)在思想上进行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

众所周知,创新是推动一切事物精准前行的唯一驱动力。可见创新对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需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让思政教师做到教学的创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核心,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实施手段,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期促进大学生思政水平的全面提升,成为综合素养过关的合格大学生。

应用创新式教学模式,其基础理念为以人为本。即在开展教学时,应当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开展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学会将课上内容同社会发展相结合,规范日常行为。再者,高校在选择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后,还需加强对该课程的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新型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其不再是传统枯燥的思政理论课程,以此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站在认知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现,要想让该课程真正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让其谨遵课程核心规范日常行为,就必须注重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即以人本的理念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从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完全注重理论的强硬灌输,而忽视了该课程的社会实践性。思政教师经常偏离教学的重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学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践行于实际,让思想政治思想不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走向大学生的生活,约束其社会行为,这样大学生才能用创新的思维奉献社会,用优秀的品格渲染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而为了增强高校思政教学是实践功能性,高校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这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拥有强大物质保障的高校思政课,还需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这样才能为该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助力,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内容上加强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

上面提到过,唯有加强课程实践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最佳效用。故而在日常课程当中,高校可以安排部分思政实践活动,深化思政课程育人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以某一思政题目为主体的演讲活动,调动同学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增强其对思政课的兴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符合高校创新教学体制的要求,有效推动了创新型思政课程的开展。或者高校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树立思想政治性标语,开展思想政治主体活动日,通过这种创新式的宣传活动,加深学生对思政的认知,达到高校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在机制上加强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部分内容遵循各自的运作模式发展出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思政机制的创新,就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思想创新、内容创新的保障型体系。唯有做到机制的创新,才能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政治育人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各类影响因素阻碍着育人模式的深入。其不仅同大学学校有关,还与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存在关联。基于此,为了加强思想育人功效,高校需联合政府机构、社会部门共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活动,做到全民素质实践教育。

三、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该校应当从思想创新、实践性创新以及机制创新三方面思考问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创新,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性,让其真正发挥出其育人作用。大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优化自身思政水平,以此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实践性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