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9-01-15郭玮
郭 玮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一、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目前,开设日语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无论是总数还是占比都远高于民办高校。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周异夫教授指出,自2014年开始,大学日语专业招生人数开始下降,即出现了减招或停招现象。而首当其冲的是民办高校,减招明显。与实力雄厚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办学资金短缺,社会认可度不够,再加上民办高校自身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和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等缺点从而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时和专业课程减少。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日语专业课时减少和日语课程需要重新设置的现实。由于公共选修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加大,导致日语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明显降低,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日语的时间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对于日语专业教育十分不利。
(二)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规划不合理。民办高校如何定位应用型人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职业技能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复杂难界定的问题。必须要弄清楚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具体掌握的能力标准,知识和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社会的欢迎。一些民办高校照搬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性文件,民办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在新的时期,民办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抓住机会,不盲从、不攀比,静下心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踏踏实实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民办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师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大部分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教师中讲师占到主体地位,从事研究的领域多为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学,在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有待提高。
(四)专业课程设置欠合理。课程设置标准偏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体系单一,选修课太少。而且课程多偏重于传授系统理论知识,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不够。就我国日语教育的整体状况而言,存在过于强调语言技能训练,缺少人文含量的倾向。对学生的培养偏重于单纯的能力培养,培养手段也较为单一。专业课程中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向性课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五)校企合作较少,开展不顺利。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欠缺,难以适应日资企业的工作,校企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确切地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是应用型人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理念,强调学生要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多样性方向课程,同时加大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强如商务日语、IT日语、旅游日语、科技日语等应用日语的分量。重视听力、会话、口译等能够提高应用能力的技能课,增进对日本企业、日本文化了解。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更新观念,完善自我,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聘请既懂日语又了解日本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的日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讲授日语知识的同时,也传授日资企业的职场文化、工作流程等。有助于直接了解企业的情况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推进课程改革。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结合慕课、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打造金课。
(四)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校、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秉承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实行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引企业入校园,融行业入专业,这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民办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也不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的主要优势是办学体制灵活,可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寻找日语人才需求的缺口,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