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启蒙思想与当代青少年责任教育研究
2019-01-15覃景冠
覃景冠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一、五四启蒙思想的“双重变奏”
五四启蒙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历史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由于青年学生和进步青年怀有浪漫主义情感,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影响,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学习又否定,使五四启蒙思想产生“双重变奏”的性质。
(一)第一重:“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冲破封建旧思想文化的尖锐武器
从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来看,“启蒙”的本质旨在依靠理性的力量来实现对人主体性的重新认可。中国的五四启蒙思想中的“民主”与“科学”与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对理性的追求以及呼吁人的主体性的复归思想不谋而合。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倡导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促使当时的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领域探寻中国救亡图存的新出路。随着五四运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宣传以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跳出封建文化的盲目崇拜圈,开始追求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等思想。
(二)第二重:“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盛行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造成冲击
“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站在了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对立面,最终演变为国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全盘否定,导致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比如《新青年》把孔子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看作是脱离时代的封建思想,并针对此提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①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道德原则,认为人间种种罪恶以及卑劣思维“乃远祖以来历世遗传之缺点”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文化对于开化人们的思想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造成五四启蒙思想带有极端性,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和破坏。
(三)辩证地看待启蒙思想的“双重变奏”
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并没有指导人们找到救亡图存之路,导致它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恰逢其时地广泛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封建儒家思想文化的质疑,表现出试图从西方的思想文化之中找出一条能够挽救危难中的中国的决心。
《青年杂志》指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陈腐朽败”的旧道德必然为“新鲜活泼”的新道德所代替。陈独秀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争存而归消灭也。”③试图借助西方思想文化来否定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而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对于五四运动为了找出救亡图存新出路而否定传统文化的行为,我们应从辩证的角度思考看待。
二、五四启蒙思想对当代青少年责任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④在五四启蒙运动中,先进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充当主力军,扛起救国大任,勇敢地与旧制度、旧思想作斗争。当代青少年应该学习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意识。
(一)从否定儒家思想文化到坚持文化自信
第一,以抨击封建儒家思想文化为西方先进思想开路。五四运动中许多先进分子坚信只有“打倒孔家庙”才能找到解救中国的办法。陈独秀主张“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⑤从而促进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二,五四启蒙运动在促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近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这种行为有失偏正。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实现从五四否定儒家思想文化到坚持文化自信的转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第三,青少年要养成具有鲜明的国家、政治、民族立场的文化比较观。在文化共享时代,容易导致青少年在世界文化大碰撞中削弱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自信。对此,青少年需要做出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
(二)从“民主”与“科学”到培育“时代新人”
第一,将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主体性的复归以及追求理性与民族责任感紧紧相扣。五四运动在群众中宣传“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进步思想以及陈独秀强调追求“以自身为本位”⑥的人的主体性价值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遥相呼应。第二,勇于冲破旧思想文化桎梏,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中进步青年和学生呼吁理论联系实际。当代青少年更应该与时俱进,将中国的具体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契合,并结合时代要求予以创新。第三,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习近平指出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⑦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三)从五四的责任意识到当代青少年责任教育
第一,把握五四“责任意识”的深刻内涵。将五四青年救亡图存的国家和民族责任意识转换成当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责任,并把这种伟大的国家责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第二,厘清五四责任意识与当代青少年责任教育的内在关联。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同样是新时代青少年应秉持的核心精神。虽然时代使命不同,但每一代青少年都在为时代赋予的责任进行奋斗,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第三,要传承五四责任意识,弘扬五四精神,将这种责任与精神贯穿到新时代青少年责任意识教育当中,使学生产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情怀结合的国家责任意识。
三、将五四精神融入青少年责任教育的途径探索
五四精神之所以受后代推崇,在于它能够激励无数进步青年勇于投身爱国救亡的运动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当前更有必要将其融入青少年责任教育。
(一)将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主基调
第一,深刻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把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当代青少年责任教育中,将其作为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基调,提高青少年对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视,从而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第二,以爱国主义作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主基调是基于当今责任教育现状而提出的。现代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往往较为粗浅。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也弱化了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主基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第三,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线上线下”教育。目前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应该积极构建传统思想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的最大助力。
(二)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将“五四精神”融入青少年责任教育,加快“思政课程”的内容创新、思政话语体系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第二,以“课程思政”弥补“思政课程”边界性的问题。由于“思政课程”更注重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导致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课程思政”弥补其局限性,发挥好高校课程体系合力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不断完善思政理论课的一体化课程,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处理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三)实现“新媒体”与责任教育理论课的有机结合
第一,青少年责任教育要“应势而谋”。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进行教学,使其形式更加地多样化、功能化和现代化,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青少年责任教育要“因势而动”。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迅速成为各界人士的“宠儿”,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加深了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在责任教育中应该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第三,青少年责任教育要“顺势而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迭代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向新式教学的转变,从而高效推进青少年责任教育的全面创新。
[ 注 释 ]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年》.任健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9:172.
②陈独秀.《新青年》.任健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9:185.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任健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9:131-132.
④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J].新华社,2019-03-18.
⑤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任健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9:256.
⑥陈独秀.《敬告青年》.任健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9:131.
⑦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