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接合作社,精准扶贫求突破*
——农业经济学教学思考
2019-01-15贾小虎
贾小虎 王 娟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农民合作社是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农民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联合成立的互助型经济组织,为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实现脱贫提供了载体,为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脱贫攻坚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走联合与合作发展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其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创造了不少新模式和新经验。如何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好对接,低成本、高效率地助推扶贫工作值得探讨。
一、产业扶贫
(一)发挥智力优势,助推延伸产业链
一方面,高校可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与地方企业联系,合作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在当地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规模基础上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另一方面,引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作物或副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规模和速度。高校在扶贫地方的过程中,通过建立这样的合作组织帮助地方找准产业,精心培育,不断延伸产业链,获取农产品收益的最大值。
(二)发挥学科优势,推进科技扶贫
高校应科学规划优势学科,通过产学研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护航。结合帮扶合作社的实际状况,农业高校应协助其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尤其是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那些。其一,在高校这个专业平台上,引进扶贫项目,优化当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依托科研基地、技术培训等途径落实项目到生产实践,实现以特色作物致富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其二,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改造与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拓展,是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做好传统经济产业外延发展的基础。其三,积极响应国家电商下乡的政策,鼓励高校利用信息技术等学科优势完善“互联网+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立,协助当地合作社促进特色农产品信息与市场终端的紧密对接,实现农民增收。
(三)发挥后勤优势,解决产品问题和劳务问题
高校作为对粮食、蔬菜、鸡蛋、猪肉等的消耗量较大的消费群体,可与相应合作社订立购销合同,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订单农业让农民放心生产,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同时,高校后勤基地涉及食堂、卫生、基建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过与合作社签定协议,雇佣其富余劳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及信息优势,依托合作社在当地进行劳务输出,通过“以点带面”这种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二、扶贫扶智
(一)抓好理事长这个关键,提升合作社整体队伍素质
合作社理事长是合作社整体队伍素质的关键所在,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在推动脱贫攻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合作社理事长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便利的教育资源加强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地区为合作社理事长队伍进行现代农业、民主管理等专题讲座,严格落实合作社的培训,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作用,提高农民合作社建设水平。
(二)推广科研技术,强化合作社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先进的科研技术是农村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等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和保障,科研技术的支持不仅减少了农民的投资负担和风险,更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强力保障。高校聚集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大量的科技人才,如何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扶贫工作中切实落实亟待解决。其一,针对合作社农业生产的各种实际问题,高校能够依托自身科技水平提供切实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指导。其二,高校能够对合作社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为合作社培养一批技术人才,提高合作社的科技认知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其三,高校对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为合作社提供其需要的相关新型农业机械。
三、扶贫扶志
(一)推进文化扶贫,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目前,高校采取的扶贫方式多为完全的物质扶贫,这种方式貌似直接有效,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农民越扶越贫。一味的救济只会引起人们更强的欲望,甚至导致更多的农户重新返贫。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当今农村的贫困较大程度上是农民精神上的贫困,说到底是农民受文化水平局限导致思想的迂腐落后,对自身贫困原因的认识不足。所以,目前高校扶贫工作的重心应从物质扶贫转向于精神扶贫,依托农业合作社,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才是实现农村脱贫的良方。
(二)立足以人为本,开展教育培训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教育扶贫”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举办农业知识专题讲座,让扶贫地区村民了解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加大教学设施资助,将大学旧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捐助至扶贫地区。三是发挥榜样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扶贫地区开展义务支教活动,让扶贫地区的孩子们坚定前进方向,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四是建立长期帮扶关系,鼓励高校老师及在校大学生通过电话等互联网设备保持对扶贫地区孩子的跟进,克服地域差异困扰,确保扶贫地区孩子持久有效的受教。
(三)开展多方联动,完善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与合作社的联姻扶贫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过程管理。高校要立足实际,多方联动,寻求其技术、教育资源优势与各项扶贫政策的有效结合。一是计划管理。持续跟进扶贫过程中各阶段、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确保计划不脱轨、不落空。二是项目管理。成立专门机构严格控制项目实施,确保作为产业扶贫载体的项目落地生根。三是信息管理。对贫困群体、弱势产业等做好信息采集与存储,通过建档立卡确保全覆盖。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布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四、结语
高等学校助力农村扶贫工作,为农村的进步和繁荣贡献力量义不容辞。既要久久为功,也要创新方式和方法,真正实现精准对接、精准脱贫、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