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9-01-15张长红沈阳煤业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红菱煤矿职工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张长红 沈阳煤业(集体)有限责任公司红菱煤矿职工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到本院骨科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指标、疼痛发生率及术后两年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时间指标及疼痛发生率均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关节功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器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术后两年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PHILOS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快速的愈合。
近年来骨折患者的概率成倍的增长,尤其是肱骨近端骨折的出现率占骨折总概率的5%以上,其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肱骨近端骨折一旦发生不仅会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残疾的情况出现。当前主要应用内固定器的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加快病情的恢复[1]。本次研究主要将LPHP与PHILOS在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送入本院骨科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2]。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和参照组30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0~78岁,平均(69±2.4)岁,其中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18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12例;参照组患者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2~68岁,平均(65±3.2)岁,其中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17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13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史、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研究组患者应用PHILOS,首先要取患者仰卧位进行麻醉,然后将患者肱骨外侧作为手术路径,当骨折部位暴露出来后,按照骨折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PHILOS,再将其顺着三角肌置入,使其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上。若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就要在其中填充适量的人丁骨。当PHILOS合理附着后再用导向器在其附近来钻孔,测深后锁定螺钉固定。然后在近骨远端用4枚螺钉固定。最后在X线透视下采用抗菌薇荞线缝合。最后在将关节囊缝合,置入引流管后逐层缝合。
给参照组患者应用LPHP,具体的操作方式可参照研究组患者方法逐一进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疼痛发生率。术后两年对患者进行Neer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疼痛占35分,功能情况占30分,活动范围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总分在89分以上为优;分数在80~89分之间为良;分数在70~80分之间为可;分数在70分以下为差[4]。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数据的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s表示,应用t检验,应用(%)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疼痛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术后三个月疼痛率为20例(66.7%),术后6个月疼痛率为15例(50%),术后12个月疼痛率为8例(26.7%),术后24个月疼痛率为2例(6.7%);参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疼痛率为26例(86.7%),术后6个月疼痛率为20例(66.7%),术后12个月疼痛率为16例(53.3%),术后24个月疼痛率为10例(33.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治疗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7±4.2)d,骨折愈合时间(5.6±2.4)周,完全负重时间(7.7±2.3)周;参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3±5.2)d,骨折愈合时间(6.4±2.3)周,完全负重时间(11.1±3.7)周。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评分
研究组患者Neer评分为(80.2±19.1),参照组患者Neer评分为(79.3±19.2)。两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肩关节骨折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肱骨近端骨折,其一旦发生不仅会为患者带来较大的伤痛,还会对患者整个手臂的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关键在于复位及固定,所以张力带、经皮克氏针、髓内钉等在骨折治疗中较为常见。但是这些方式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效果不大,甚至还会引起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5]。本次研究将PHILOS及LPHP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发现,研究组的各项时间指标及术后疼痛率均少于参照组,证实PHILOS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确保患者骨折部位快速愈合,且不会影响到患者肩部的血液循环,如此就能促使患者快速的恢复。研究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评分相比于参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两种内固定方式最终获得的效果同样显著。但是为了降低患者术后的痛感及恢复所需的时间,推荐使用PHILOS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