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境遇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思潮马克思主义

陈 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在政治理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全方位加强和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党中央集中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主题会议。在党的领导和重视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正向强化的良好教育效果。一方面,稳固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搭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教学与实践平台,促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步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普遍共识和价值目标,体现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积极情感认同,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明显。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异质国家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呈现出隐蔽化、激烈化的趋势,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在取得建设成果的同时,仍面临着严峻的教育现实,具体表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误区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物质利益多元化等复杂社会环境,催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异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和平演变”的政治谋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借助其发达的科技优势、文化产品和话语霸权,以更加多元、隐蔽的方式输出和兜售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突出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学派论”、“指导思想一元论”等极端思想的大力宣传和鼓动,妄图以此挤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使其边缘化,旨在瓦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网络信息传媒扩张所滋生的不良影响

外国观念的入侵越来越成为威胁传统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印刷品和言论的力量比军队和坦克大。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会非理性地扩大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环境,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更显复杂、多维和开放。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平台、延展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对抗性风险。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借助科技的垄断优势,以高度的隐蔽性、娱乐性、“学习性”等传播方式,借助网络、书籍、广播和电视等来渗透西方价值观念和错误社会思潮,加强对我国青年的价值观渗透和同化。企图利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取代“高位”引领的话语传播方式;利用网络的瞬时性、互动性和自由性的特性,削弱社会成员达成共识的能力;利用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伪饰“标题党”,使其成为博众眼球的主要形式,以解构和消解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价值扭曲和信仰迷茫,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三、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强势入侵

列宁曾认为,只有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外,没有任何间于二者中间的思想体系。因此,轻视和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就会加强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即是说,意识形态具有排他性,一个国家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告别革命”为主流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代表强势侵入,不断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歪曲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否定我国革命与改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选择。企图用保守主义的话语来隐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企图,旨在积极抢占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开始重新调整意识形态输出政策,利用对科学信息技术的垄断,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输出方式,以开辟新的意识形态输出平台。如网红“作业本”曾发微博丑化、调侃我国革命英雄邱少云同志,歪曲历史的言论,就折射出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社会青年的现实影响。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