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苏联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内部原因
2019-01-15蒋雁喃
蒋雁喃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首先,意识形态分歧肯定是存在的,但我对顺序问题存在异议。我认为苏联并没有将意识形态分歧放在首位,反而是英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大于资本主义威胁,而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意识形态的敌意后才表现的。从一战之后,苏联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尤其是在经济合作方面表达出和平共处的意愿,苏联首先对欧洲国家开放本国市场并贡献低价劳动力,但西方国家因此污蔑苏联使用强制性劳动,想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嫁祸给苏联。此外,1929年法国外长白里安提出“泛欧”草案,将苏联排除在外。
其次,苏联对于集体安全政策的态度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讨论,以苏法互助条约的“阵亡”为分界线,即从1928年到1935年,苏联从提出裁军计划到坚定不移拥护集体安全政策,从1935年到1939年,由主张建立集体安全到签订双边安全协定。如上文所述,1928年苏联提出均衡-递进裁军和销毁最富有进攻性武器的建议,32年提出彻底和全面裁军建议,32-34年在裁军会议所有阶段坚定推进裁军进程,33年提出侵略定义宣言草案,同年12月20日,联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决议,28日提出签订东方公约的建议,34年提出将裁军会议改为常设和平会议的建议,为了东欧和中欧的集体安全能够建立起来,苏联愿意迁就法国,尊重其不愿直接参与多边互助条约的意愿,并向法国承诺加入国联后与其一同推行集体安全政策。35年,苏捷、苏法互助条约签署,在日后的实践中表明苏联单方面践行了其对“盟国”的承诺。之后,赖伐尔政府故意寻找借口拖延批准苏法条约,当法国问及苏联能从其得到何种军事援助时,苏联表明可以通过波兰、罗马尼亚或黑海,派军队到法国以抵抗德国侵略,而法国却没有给出类似的保证。同年,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莫斯科,斯大林声明“为了保障和平需要更现实的保证,只有东方互助条约才是这种现实的保证”。李维诺夫也在国联行政院非常会议上呼吁“国联的所有成员国为了一切国家的利益而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他是唯一一个坚定原则性立场的国联代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苏联代表在行政院坚决要求国联执行反侵略条款,并呼吁采取集体行动。36年,德国破坏洛迦诺公约和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只有苏联要求制止德国侵略者。同年,在西班牙共和政府政权受到法西斯颠覆时,苏联向其提供了大量武器和资金援助,并联合54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战士组成约4.2万人的国际纵队,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中。在远东地区,苏联同蒙古签订苏蒙互助条约。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后,苏联发表声明“一如既往参加旨在制止侵略活动的集体行动”。8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发表声明决心履行苏捷互助条约规定的苏联的义务。9月2日同法国谈判、20日回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声明以及21日国联全体会议上,苏联坚定这一表态。甚至在21日,苏联已准备好飞往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机并进入备战状态。39年,英法在慕尼黑阴谋后看到了德国侵略扩张的企图,对苏态度有所转变,此时苏联对于构建集体安全政策重燃希望,在苏、英、法、波、罗、土六国会议和苏、英、法、波四国宣言草案提出了符合集体安全原则的八点建议①,由于英国秘密推进《英、法、德、意四国条约》,使苏联彻底丧失对于英法的信心,最终转向同德国签订双边条约。以上行为中的多数都由于英法的阻挠和国联的不作为而失败,但我们也因此能看出苏联对于维护集体安全政策的决心。
再次,苏联国内亲德人士仅限以卡迪拉克为代表的少数,且他与德国的交往得到斯大林的默许仅限在经济方面②。其一,苏联与德国的经济交往较为密切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正是因为一战后同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缺口;其二,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往来在35年后陷入停滞,因此卡迪拉克的亲德做派并无效力,也未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 注 释 ]
①王哲.《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主要内容为:(1)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公约;(2)三国保障处于侵略威胁之下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和罗马尼亚);(3)缔结英法苏之间规定给予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②李远君.《苏联的责任——苏联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原因》:据当时苏联驻柏林大使的新闻秘书哥奈金回忆:“卡迪拉克明显地给我们一个印象,他从斯大林个人那里得到秘密的指示,并在与德国的经济会谈中享有特别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