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的“文化自信”
2019-01-15刘星焕
刘星焕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最有价值的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既是对一个民族信念的自信,又是对其价值观念的自信。新时期,对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自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优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于我们传承和坚持的文化是含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拥有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政治立场和具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的文化,现今我们有能力并且有足够底气自信。
一、当代中国文化是拥有科学哲学基础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本质,是人区别于任何生物的重要标志。实践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过程。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而文化的本质也必然是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强调要从社会实践当中去生产精神文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马克思也揭示了社会文化产生的物质源泉,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必须依附在社会实践上,植根于人民的真实生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文化的生产源自于实践,文化的发展又依赖于实践。
我们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3]”在探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形成自身所独有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人民精神和信念的直接体现。它的内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其他方面的工作。中华文化就在人们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观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明显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正是在不断批判其他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中得到完善并且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含有批判色彩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批判的眼光揭示了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向我们还原了物质世界的原貌。马克思主义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用批判的态度应对物质世界的建设,要求破旧立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同样,马克思的这种批判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精神文化的建设中。马克思一再强调宗教及其文化的废除是实现人们现实幸福的需要,他认为将制造虚幻幸福的宗教废除,人们就能得到真实的幸福。从马克思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叙述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的批判更多的是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抛弃资产阶级文化,而是以辨证的方法吸收和改造了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观更多的是一种“扬弃”的批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未曾断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儿女通过勤劳形成一滴滴璀璨的文明之珠,汇聚成包容万象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在吸收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贯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用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观进行实践的结果。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现今我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通过批判继承,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是其精神内核始终都没有变。古代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目标。古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有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今有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等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凝聚几代人的思想结晶,是体现他们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经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4]” 在整个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人自身作为自然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存在的基础。人的存在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时候物质性的存在要更领先于精神性的存在,但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创造,精神性的存在会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发展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存在方式,而人的存在方式也在无形中催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永远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它始终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变化的有机体。而文化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必然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
我们发展文化,不是将文化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而进行创造发展的,而是与我们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相结合起来共同开展的。我们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又需要社会中各个子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我们党深入结合我国的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完善。我们的思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着的,先前我们没有提过中国梦,一个方面也是由于我们自身发展状况还不允许,现在我们正要往建设全面小康迈步,正说明了我们的迅猛发展的起势,现在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提出中国梦并有能力实现中国梦。
二、当代中国文化是拥有鲜明政治立场的文化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所有理论和政策都要围绕它的政治立场来制定和实施。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的中华文化,必须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阶级属性与人民属性。
(一)阶级属性
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文化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所制定的内容和要传达的思想都带有统治阶级的观念,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资产阶级一直在宣称自身的文化是最合理、最理性、最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以此来迷惑并无偿剥削人民,掩盖其丑陋的本质。与资产阶级文化不同,无产阶级从建立之初就敢于公开坦露自身的文化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文化,是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胜利的文化。马克思以人为主体所要构建的无产阶级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社会中,由无产阶级发展起来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无产阶级的性质,这一无产阶级性质正界定了它的最终主旨也必然是为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并非单纯为某一特定集团或个人服务。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国家的国体。这就决定了我们所制定出来的文化并不是为某个集体或某个个人服务的,它始终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的文化又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我们所制定的各种方针政策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二)人民属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决定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方向。无产阶级运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胜利。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精神实质,他们指出无产阶级文化要为自身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服务。与资产阶级文化相比,无产阶级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为自身服务的,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它可以更能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事业的向前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民属性要求无产阶级的文化工作必须始终围绕着团结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要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都是由人民大众产生的并且最后要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工农兵创作的,最后也是要为工农兵利用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方向,做到文化从人民群众中来,也要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做到文化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
三、当代中国文化是拥有坚定价值目标的文化
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的进步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物质基础,又在于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和思想状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它的理论与思想始终致力于人的自由和思想解放。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身自由实现状况的关注。而中华文化既满足了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方面的需要,更满足了人们自身的精神需要。这就在于中华文化拥有着为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一)文化解放人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通过劳动创造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不断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文明史。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人的依赖”阶段,对“物的依赖”阶段,“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阶段中,人还没有实现独立性,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个性”。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都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取代人的地位,对物的过分追求成为一种崇拜,金钱主导着人的生活,人们忍受着资本的奴役。只有到了最后一个阶段,人才能从“物”的世界里解放出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不过那时的自由也是相对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要实现人真正的自由,既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又需要用无产阶级文化带领。只有无产阶级文化才能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只有无产阶级文化才能让人们摆脱对“物的依赖”,只有无产阶级文化才能指导人们进入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足够丰富、精神产品十分充沛、人们思想状况有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有待提升,因此离马克思所说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那种无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人的解放将很快实现而盲目乐观的态度也不足取。虽然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现今中华文化正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科学的价值理念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文化塑造人
无形的力量对人有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自身的存在状态。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也在塑造着人自身,不仅仅是对人思想的塑造,也是对人品德的塑造。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或氛围来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在剖析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弊端时,将文化的实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指出了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实质目的就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完善人的人格,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出了相应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发展也造就着同时期的人。同时期的人不断继承和发展以往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且运用这些已有的文明成果来完善自身、提升自我,塑造后的人经过劳动又在不断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优秀的文化通过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格,升华人的情感,不断催促着人向最理想状态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遇到的诱惑增多,道德问题以新的方式频出,人自身发展面临挑战。这更要求我们每个人进行文化塑造,以中华优秀文化塑造自身,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激发和激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素质被激发出来,才能实现个性发展,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主义的建设。
(三)文化发展人
文化解放人与文化塑造人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文化发展人。不管是实现人的解放还是塑造人自身最终都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和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在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建设好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一种不断改造世界的现实运动。人们为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而不断奋斗的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根据现实的实际适时的改变着自身的思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无产阶级文化。以无产阶级文化来指导人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我们正在为通过文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努力。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行动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灵魂,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